-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纳米硅管
沙健“2,牛俊杰2,马向阳2,张孝彬3,徐进2,杨青2,杨德仁2
浙江大学物理系,
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Jii实验室,
r
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摘要:使用模板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我们成功获得纳米硅管。其直径约为60
纳米,长度约为5微米。管壁结构大部分为多晶。
自从1991年纳米碳管问世以来1,人们对准一维纳米材料,特别对
碳和硅的准一维纳米材料产生了EI于浓厚的兴趣““4。纳米硅线已经
制矫出来”2,而纳米硅管的制备方法还在探索之中。我们在获得阵列
化单晶纳米硅线的基础上,使用模板技术”“4和化学气棚沉积方法获
得纳米硅管。
首先,我们用磁控溅射法把金作为催化剂镀到模板上,模极上纳米
通道的平均直径为60纳米。然后把模扳放入一个石英管式炉。对石英
管抽真空使真空度达20Pa,再对石英管加热。当温度达到620。C时,
把氩气、氢气、硅烷气按照10:2:1的比例混合输入石英管,并使总
气压保持在1450
Pa。硅烷气在管内分解成硅和氢,硅原子就沉积到
模板上。在实验的全过程中,石英管内的气压、温度和气体I:EN女fi终
保持不变。实验结束后,取出模板,放入稀盐酸中溶解。最后,沉积
在模板纳米通道中的纳米材料被分散到溶液中。接着,按常规方法,
能量损失谱(EDX)分析。
样品的TEM分析结果如图一(a)所示,一个具有“壳”、“核”边
界结构的一维材料清晰可见。它可能是一个管,假如“核”只是一个
空管;也可能是一个同轴电缆结构,假如“核”是实心的。如果是后
者,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核”是硅线,壳是氧化硅。但是样品的
选区电子衍射图(SAED)给出的是硅而不是氧化硅的信息。高分辨电子
显微镜(HRTEM)的分桐结果表明,“壳”的结构以硅晶体为主,伴有
图一(b)所示。图二是样品的EDX分析,由图可见,硅元素对应的峰
值是最高的,说明样品的确是硅材料,而不是别的东西。其它元素的
来源图二中给出了说明£所以,如果样品是实心结构,“核”就不可能
是硅材料,否则,硅矛蹲睦之间不会有界面。“核”也不可能是氧化硅,
因为EDX分析中的氧峰极弱。事实上,在我们使用CVD制备纳米硅线
时,氧化硅也很难形成。样品上的氧可能来源于其表面氧吸附。因此,
“核”既不是硅,又不是氧化硅,就只剩F一个可能:核是空管。图
一显示的是一个纳米硅管。从图三还可看到,在我们的实验中,有纳
米硅线和纳米硅管共存。
致谢:本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得到中科院合肥固体物理研究所张立德教授、孟国文教授、蔡伟平
教授在学术上的无私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参考文献
I.s.Iijima,Nature(London)354(1991)56.
to
Duan,Yu M.Lieber,LeHersNature,vol
2.XiangfengHuang,YiCui,JiangfangWangCharles
409,4Jan(2001)66—69.
3.SuperstrongNanotubesShowTheyAresma^Too;Science,vol
4.Z.0.Liu,W.Y.Zhou,L.F.Sun,D
ChemicalLetters
Physics 341(2001)523—528.
Materials,VOl12,No.18,15
Sep(2000)1343-1345,
S,T.Lee,AdvancedMaterials,vol13,No.8,18
6.W.S.Shi,Y.KZheng,N.Wang,C.S.Lee,and
Apt(2001)591-594.
Letters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