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不枯竭的井泉中汲取——读《道德经》有感.pdfVIP

在永不枯竭的井泉中汲取——读《道德经》有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永不枯竭的井泉中汲取——读《道德经》有感.pdf

…一一‘‘誓_一叩。㈣㈣”删暂8零㈣1獬瓣、希?锾 .”rh…t . ,, ~ +、, Lf一,…^‘~站~, 二,¨强,o、00¨’.嘞:^稿 在永不枯竭1均井泉中汲取 ——读《道德经》有感 .1.翟露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T作20年的教师,满怀着对中国 的态度展开教育t作,沿老子指引的方向前行。 文化的热爱,凭着自己的一点领悟力和思考力,翻开了古 追寻教育的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 典文学瑰宝——《道德经》。五千字,蕴涵着了不起的治 争。”(第八章)老子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国之道、悟不尽的人生哲学。老子的深奥着实让人佩服。 “居善地(像水一样选择下住而居),心善渊(心胸像水 若想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琢磨。 一样深沉幽静),与善仁(待人像透明的水一样真诚友 但初步的研读却让我悟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教育理念 爱),言善信(说话像水一样准时有信),政善治(从政像 息息相通。结合自己的教育T作,我在思考之余有了些粗 水一样在万物之间周旋调和),事善能(做事要像水一样 浅认识。愿与教育同r们共勉。 发挥最大的效能),动善时(行动起来要像水的流势一样 洞悉教育的哲学——“行不言而教。”老子说:“是以 把握时机)。”(第八章)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面对生龙活虎 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而这种上善的美 的孩子们,多少教师都把说教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知 德。不正应该是教师应具备的吗?一位老师不浮躁、不强 识传授中课堂上的大量讲述,到品德教育时频频的所谓 求,以自己所具有的美好内在力去感化学生;以至清、至 “讲道理”,似乎教师职业就是以语言为主的T作。而老 柔的水样性格滋润学生,正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 子却在两千年前提出了“不言而教”的教育哲学。“不 中,知识如涓涓细流在孩子们心巾流淌;集体生活里,快 言”怎样去“教”?我不禁大胆去揣摩老子的高深境界,这 乐如潺潺清泉萦绕在孩子周围;师生交流时,教师能将自 里的“不言”自然不是不说话,而是反对空洞的说教。在 ·己高尚的情操化作甘甜的雨露净化孩子心田……“江海 他的眼中,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独立、自由、值得尊 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以其善下之”(第六十六章)“天 重。圣人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更何况教师教育的是独 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峰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立个体的学生。我们做教师的虽然肩负着教育的职责,却 (第七十八章)教师若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 不该将学生占为己有,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一味地去提 子交谈,敞开心扉与学生沟通,像水一样去包容学生的不 出各种要求,每日以喋喋不休的状态出现在学生当中。学 足,自然能如江海之广阔,融学生于心间。过去认为讨厌 生义怎能真正地快乐成长呢?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 的学生现在成为朋友、过去浮躁倦怠的情绪变得宁静淡 鲜”(第六十章)意思是治理大国家,就好像烹煎小鱼一 泊。自然会慢慢步入“无有入无间,是以知不言之教,无为 样,不要总是去翻动它。教师管理一个班集体不也是如此 之益”的境界。 吗?且看有些教师每日里发号施令、暴跳如雷,加给学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兰十五 的条条框框无数,搞得学生也是心浮气躁,不知如何面对 章)老子主张“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自然之道侄予无 才是正确的。“身教胜于言教”,与其声嘶力竭地咎其表 为,无为并非无所作兔,而是指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了 面,不如潜移默化地净其心灵。“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 在纷繁复杂的

文档评论(0)

只做精品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