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讼师群体消亡原因分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末讼师群体消亡原因分析.pdf

第22卷第5期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Vol_22No.5 2014年 9月 JournalofNationalProsecutorsCollege Sep.2014 法 学 专 论 清末讼师群体消亡原因分析 王 菲 (吉林大学 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清末讼师群体的消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社会底层知识分子构成的讼师群体始终处于弱 势地位;清末讼师执业的潜在维权特点加重了官府的抑制;在清末司法改革时,讼师群体生存的现实性、合理性未 被考虑,讼师未被吸纳进入新制;清政府对待讼师与律师群体新旧更替态度轻率,直接移植了西式法律制度,却未 合理兼容本土传统。以上诸种因素致讼师消亡。 关键词:讼师 律师 司法改革 法律移植 中图分类号:D91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28 (2014)05—0061—09 清末民初是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1912年3月5日的 《时报》刊登了一篇名为 《新陈代谢》 的文章: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律师兴,讼师灭;枪毙兴,斩绞 灭……”。…这篇文章提及的一系列 “兴”与 “灭”,是中国近代历史重要的转换标志,抑或说是转 换符号,它们在向世人昭示,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数千年未 曾有过的大变局,其中的 “律 师兴、讼师灭”,昭示着一个新旧社会群体的更替。 众所周知,明清时期讼师活动频繁,对司法已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清末的一场司法改革,却让 传统讼师落个 “消亡”结果。缘何官方的司法体制改革没有考虑国情习惯,未秉承 “仿行西方”、 “兼容国体”的修律原则,直接移植了西式的律师制度,没有给讼师提供容留空间和生存的制度基 础,未考虑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讼师人群融人律师队伍,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服务群 体?本文从 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清末讼师群体消亡的原因。 一 、 弱势地位与消亡的命运 (一)讼师群体的构成 讼师也称 “刀笔先生”、 “刀笔吏”,从史料来看,对 “讼师官鬼” 的判词,指其本来身份是 “士人”或 “假儒衣冠”的人。 “士人”即有功名的人或读书人, “假儒衣冠”大多是指那些与贵族 作者简介:王菲,吉林大学法学院法律史专业博士生,北京行政学院法学部讲师。 [1] 全文是:“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 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 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 ;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 兴 ,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 ,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 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卡片兴 ,大名刺灭 ;马路兴,城垣卷栅灭;律师兴,讼师灭 ;枪毙兴,斩绞 灭;舞台名词兴,茶园名词灭 ;旅馆名词兴,客栈名词灭。” [2] 《名公书判清明集》卷十二、卷十三。 · 61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 宗室有关系、识文断字的冒充有功名的人 。 讼师群体的构成有非常浓厚的传统特色,其群体供给与古代的科举制度关系密切。科举制度的 施行,给传统读书人提供了晋身立命的机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科举落第者。落第的 读书人很快发现,他们识文断字的本事在民间大有用武之地,那些无力继续专 以读书为业的,迫于 生计,有人做 了教书先生,有人做了刀笔先生。官方科举制度的本意是为朝廷选拔 良才 ,无意中却 附带培养 了大批讼师。正如霍存福先生的观点,事实上晚清时期多数讼师原是生员。[3]清代 的生 员,就是在各级学校就读的文人,这些读书人未进入仕途或尚未进入仕途的,除了县生员,还包括 庠生 (州府县学生员的统称)、贡生 (州府县学生员中成绩优异被选拔升人京师国子监肄业者)、 监生 (人国子监就读者的统称)等

文档评论(0)

t9s25ccv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