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教论第二讲学科基本概念与理论.pptVIP

语文课教论第二讲学科基本概念与理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课教论第二讲学科基本概念与理论.ppt

一、语言学之语文 二、课程论之语文 三、教学与语文教学 四、教学论与语文教学论 穆济波等的说法 例如,现代教育家穆济波在《中学校国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语文的本身绝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载《中等教育》第2卷第5期,1923),其中所用“语文”是“语言文字”的意思 。 王力简介 王力教授,字了一,广西博白人。生于1900年,卒于1986年。1931年以《博白方音》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教授兼燕京大学讲师。1937年南下,任教于湖南长沙临时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大。1939年至1940年在越南研究东方语言。1946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学系,1948年任岭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任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随系并入北京大学,任教授。1954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三届常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王力先生一生致力于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继承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精深的研究,成绩卓著。所著《中国现代语法》、《汉语音律学》、《中国语言学史》、《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等,都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他主编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古代汉语》,创造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教学体系。王力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有《王力文集》行世。1985年8月,捐款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 叶圣陶像 叶圣陶简介( 1894~ 1988) ? 作 家, 教 育 家, 出 版 家, 政 治 活 动 家。 原 名 叶 绍 钧, 笔 名 叶、 圣 陶、 斯 提 等。 江 苏 苏 州人。 早年在家乡教过小学。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我国新文坛上第一本诗刊《诗》。 1923 年 起 开 始 从 事 编 辑 出 版 工 作, 主 编 或 编 辑 过 《文 学 周 报》、 《小 说 月 报》、 《中 学 生》、 《国 文 月 刊》、 《笔 阵》 等。 1931年 “九· 一 八” 事 变 后 投 入 抗 日 救 亡 活 动。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 。1946 年 后 积 极 参 加 爱 国 民 主 运 动。 1949 年 后 历 任 出 版 总 署 副 署 长 兼 编 审 局 局 长、 教 育 部 副 部 长 兼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社 长 和 总 编 辑、 中 央 文 史 研 究 馆 馆 长、 全 国 政 协 副 主 席 等 职。 著 有 小 说 《隔 膜》、 《线 下》、 《倪 焕 之》, 散 文 集 《脚 步 集》、 《西 川 集》,童 话 集 《稻 草 人》、 《古 代 英 雄 的 石 像》 等, 并 编 辑 过 几 十 种 课 本, 写 过 十 几 本 语 文 教 育 论 著。 二、课程论视野下的语文 (一)课程滥觞 1、西方课程一词是“curriculum”, 源于拉丁语currere(动词)和cursum(名词),原义为跑道(race——course),转义为“学习之道”(course of study),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2、我国的课程 唐孔颖达《毛诗?小雅?巧言》正义:“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卷二十“大抵看圣贤语言,不须作课程,但平心屏气熟看,将来自有得处”。 (课程:“学习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二)课程的多元理解 1、课程即学校设置的教学科目及进程安排。 (描述性理解) (Spencer)   2、课程即教学科目。(科目说) 3、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计划说) 4、课程即学习直接经验。 (经验说) (Dewey)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效果。(效果说) 6、课程即上述各种见解的并存。(包容说) (三)当代课程类型 1.学科(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3.活动课程 4.潜在课程 5.核心课程 学科课程 按学科分类设置的专门学科课程。它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像语、数、外、政、史、地。 优点:知识系统、逻辑严密。缺点:割裂了学科间联系,且对学生需要视而不见。

文档评论(0)

docinpf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12202040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