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枇杷育种研究进展.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枇杷育种研究进展 董燕妮邓群仙秦红玫付燕王永清 (i四JII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Lindl)原产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我 枇杷(Eriobotrya,aponica 国果树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我国枇杷的栽培面积和产量迅猛增长。与此同 时,我国枇杷育种也突飞猛进。本文对我国枇杷的引种、实生选种、杂交育种、 倍性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1引种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从日本,西班牙等引进了一些优良的枇杷新品 种,如森尾早生,长生早生,大房,房光,白茂木等【1_2】。为了保证引种成功, 多选择枇杷原分布区域的自然条件与我国差异较小的简单引种。 枇杷属在我国也不是等密度分布【l】,促使人们广泛引种外地原产的品种。从 1988年以来,江苏、福建、重庆、昆明、湖南等省市经过多年的栽培实验,相 继报道对‘白玉’、‘霸红’、‘解放钟’、‘森尾早生’等多个枇杷优良品种引种成 功,扩大了枇杷的分布范围【2。3l。 2实生选种 枇杷的自花授粉亲和性差,使其在自然授粉的情况下,实生苗常产生多样复 杂的变异,这样就为实生选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截止目前,枇杷的大 多数栽培品种都来自于实生播种繁殖,实生选种成为选育枇杷新品种的一种最简 易而有效的途径{4-51。通过我国科技工作者近30年不懈的努力,从实生树中选出 少核大红袍,大五星,莆新本,小核枇杷,龙泉系列,新白系列等新品种或新株 系30多个‘6。剐。 3杂交育种 近几年,随着杂交育种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枇杷品种花粉育性的研究【940】 以及枇杷无性繁殖技术的发展,采用杂交选种以获得亲本的优良性状及杂种优势 在枇杷培育新品种上得到了发展。根据夏起洲等【1l】的试验表明,枇杷的不同品种 间授粉结实率最高,同株白花授粉结实率最低,同品种株间授粉居中,枇杷自交 亲和性比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差,这样就又为枇杷杂交育种提供一个可能。1977 年至1978年间,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先后采用解放钟、香甜、津云、森尾 早生等作为亲本杂交繁育成功了香钟系列、钟津2号、香城4号、早钟6号等[12-13|。 4倍性育种 枇杷是我国重要水果之一,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它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 其种子大而且多,果实的可食性较低,所以近几年很多研究者都致力于培育少核 或无核的枇杷品种。黄金松等【14】就利用常规化学诱变得到了少核的四倍体枇杷新 品种——“闽三号”。郑少泉等【15l曾尝试利用辐射诱变达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 的,但是这个实验得到的少核果实机率极低,不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孔素萍【16】 应用秋水仙素诱变结合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枇杷染色体加倍实验,但并未得到大量 的多倍体,仅表明了秋水仙素的处理时间对枇杷离体幼胚、茎段的影响作用大于 24 秋水仙素浓度的影响,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着离体幼胚、茎段的存活与否,为枇杷 多倍体诱导奠定了进一步研究的基础。通过杂交也可以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 目的。但是,由于二倍性花粉的生活力与萌发特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四倍 体与二倍体亲本杂交存在三倍体得率低的现象【171,所以,枇杷二倍性花粉的萌发 率成为倍性育种的一大障碍。也有实验表明可通过热激处理提高2n花粉发生率, 但效果不刨1剐。 5 生物技术在枇杷育种中的应用 枇杷属木本果树,童期长,基因杂合度高,常规育种困难。近年来,人们通 过生物技术在枇杷育种中的应用,加速了其育种进程。 5.1枇杷茎尖培养 1982年,杨永清掣19】首次利用枇杷茎尖进行了组织培养并获得了再生植株, 次年【20】,又利用成年树上的茎尖作为外植体,在MS基本培养基上附加了不同浓 度的6一BA、NAA、GA等,取得了成年树茎尖的再生植株,并调整6.BA的浓度进 行了再生植株的增殖,用!/2MS培养基诱导了茎尖无菌苗的生根。此后,朱作为 掣21】又进一步对提高枇杷茎尖培养成活率进行了研究,最后发现在基本培养基上 附加1.0mg/L6一队和0.5 mg/LNAA能够提高茎尖成活率和萌动率。 2000年,万志刚等幢21考虑到枇杷品种可能对茎尖培养条件也有影响,所以 单独又对白沙品系枇杷‘冠玉’的进行了茎尖培养,而此前的实验中所用外植体 皆为实生苗和红沙品系枇杷,进一步改进了枇杷茎尖培养的培养基配方,获得适 合白沙品系枇杷茎尖培养的诱导配方、增殖配方以及生根配方

文档评论(0)

hy235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