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经济中心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ppt,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

第3课 区域经济和中心的南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记忆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域的范围,重点分析山东、山西成为经济重心的原因;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②培养的基本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用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来记忆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解读历史现象的本质原因 ,达到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比较归纳、概括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及成因。②多角度审视中原人民外迁。(引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的描述,认识我国古代经济文明发展的 多样性,认识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北方南迁人民和南方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 ②通过对一些地方史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家乡区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原 因及其过程。 2、教学难点:古代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从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的角度,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进行叙述和分析。内容包括三目,第一目“四大经济区域的形成”分析了我过古代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介绍了古代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的三次高潮及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分析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经济重心” 【创设情境】 江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但历史上的江南曾经落后于黄河流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这是司马迁笔下汉代的江南,而同样的江南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笔下,却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么江南是怎样由原来的落后荒凉之地变成风景如画,富庶繁荣的鱼米之乡的呢?   通过今天的第3课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学习,同学们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了。 【教学过程】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师:【课件展示】《四大经济区域分布图》,《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第一目,探究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探究一】 西汉形成的四大经济区域及其主要特点,以表格形式完成。 区域 特点 山东 山西 江南 龙门、碣石以北 (设计思路:学生完成表格,并提出山东山西为何处于经济中心地位的疑问,引入探究二的探讨。) 【探究二】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 (友情提示:大家能不能从上节课所学内容及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的原因,各学习组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思路:归纳出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特点,通过现在行政区图与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图的比较,正确理解古代的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 生:地理角度: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为500-800毫米,雨季集中于夏季高温的七八月份。这一地区普遍是黄土,保水保肥能力虽低,但有较好的毛细作用,能将土壤下部的肥力吸收到地表,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对肥力、水分要求不高,在幼苗期间特别能耐旱,成长期又需要高温多雨的作物粟和高粱的生长。 历史角度: 1、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 2、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 3、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师:(转承)课件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从而过渡到第二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从图片提取历史信息,学会古代与今天的比较。)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师: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动迁移始终没有停止过。学生阅读课本第二目指出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原因有哪些,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是什么? (设计思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为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及学习历史的主动性,故对基础较差的同学加以提问!) 生:原因:一曰天,二曰官,三曰军,四曰钱,五曰愚。 高潮: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宋代靖康之耻 【探究三】:我国古代北方人口的三次南迁高潮有何共同之处? (设计思路:据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的原因及其代表性的三次中原人口南迁的高潮,探讨迁移的共同原因,问题难度递进化,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生:三次高

文档评论(0)

zhiminwe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