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之争和东汉经学的新变.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今古文之争与东汉经学的新变 中山大学中文系黄敬愚 一改制更化与修身立德——两汉经学之异 顾炎武认为西汉士人支持王莽是“大义未明”的表现。其实他是忽略了两汉经学的差异。西 汉一朝基本是今文经学一统天下。汉廷名为尊儒,实则尚法,因为对汉廷政策的不满,今文经学 在政治上以提倡改制为特点,东汉政府倡德教,重用儒生,加之古文经学的影响,因此经学以修 身立德为特点。两汉士人面对王朝禅代的不同态度,正是这种差异的体现。 公羊家讲天命,认为君主受天命而王,代天立德,受命之君在即位之初,首先要“改正朔, 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以应天命。儒生在西汉建国之初就—再呼吁汉廷建明堂、立太学、 改历数、易服色、行封禅、兴礼乐,总之呢是要改制更始。而武、宣之世_直奉行霸王道相杂的 路线,汉武帝所为如盐铁、均输等多与儒家理想不合。在用人方面,汉廷儒生、文吏并用,儒生 在朝廷官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与此同时随着官私学规模的扩大,儒生人数激增,名儒弟子 动辄数百上千人,如眭孟“弟子百余人”,嘴遂“教授数百人”召等,又《汉书》卷八十八《儒林 列传》载: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 复.教年,以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伍经》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 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 虽然元成之后,儒生在官吏中的比例有所上升,但多数儒生仍仕进无门,这当然使儒生把矛头指 向现行政策。因此,元、成以后改制呼声日高,更有甚者干脆抬出更受命的理论,说汉为尧后有 传国之运,要求汉帝禅位贤人,重新来过。 第—个提出这种主张的是传公羊学的眭孟。他于孝昭帝元风三年(前73年),根据当时一些 灾异推《春秋》之意,以为“此当有从匹夫为天子者”。又说:“先师董仲舒有言,……汉家尧后, 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檀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剥I顶天 命。”@宣帝时盖宽饶以五帝三王之事“意欲求禅”,@元帝时翼奉不敢言汉帝禅位,提出了—个温 和的建议,“迁都正本”,“与天下更始”,城帝时谷永劝帝纳贱民妇生子以承“贱人当起”的“王 道微绝”之运,哆齐人甘忠可提出“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嚷帝初立,甘忠可的弟 子夏贺良通过解光、李寻言更受命之事,哀帝因久疾,遂从贺良等议。诏制丞相御史:“以建平二 年为太初元年,号日陈圣刘太平皇帝”。当时认为陈为舜后,而刘为尧后,“陈圣刘太平皇帝”的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严彭祖传》,页3616。 《汉书》卷八十三《朱博传》,页3400。 《汉书》卷七十五《眭弘传》,页3154。 《汉书》卷七十七《盖宽饶传》,页3274。 《汉书》卷七十五《奉翼传》,页3176,3177。 《汉书》卷八十五《谷永传》,页3452。 《汉书》卷七十五《李寻传》,页3192。 623 称号即表示尧后禅位舜后的意思。但此次改历后,仍有“无盐危山土自起覆草气“瓠山石转立” 等异象,G衷帝差点禅位于幸臣董贤,以示更受命。 在此起彼伏的更受命呼声中,元帝、成帝也采取了—些措旋踟顶应儒生的要求,而改制至王 莽达到高潮。圆王莽得到儒生的支持不是偶然的。他虽属外戚,但他“折节为恭俭。受《礼经》, 师事沛郡陈参,勤身博学,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养孤兄子,行甚敕备”。固王莽通经目行敕 使他得到儒生的认同,儒生将改制的希望寄托在王莽身上。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儒生呼吁改制多出 于希望拓宽仕进之途的功利之心。 改制更化的呼声贯穿着西汉历史的始终,因为在霸王道相杂的政治路线下,儒家虽然在名义 上受到尊敬,儒生也得到任用,但事实上,汉廷走的主要还是法家化的路线,重用的是文吏化的 儒生,儒家德教的理想并没有真正实现,直至王莽的出现。在这样—种背景下,西汉经学便向注 重改制更化,拨乱反正之道方向发展,而诬汉儒生对王莽的支持与经学的这个特点有很大关系。 到了东汉,东汉政府在开国之初便确立了德治的政策。光武帝本人出身儒生,早年到长安受 《尚书》,略通大义,立国之后又“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回“退 功臣而进文吏”,鹰袭章名节,对王莽时不仕之士加以褒奖提拔,所用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