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留下那首祖辈传唱的歌.pdfVIP

农业文化遗产:留下那首祖辈传唱的歌.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20l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 农业文化遗产:留下那首祖辈传唱的歌 齐芳 the fromAncestors GIAHS:RemainingSong QiFang 浙江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被选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5个“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去年6月正式挂牌,为期6年的 项目试点阶段将于明年正式开始。为什么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什么?如何保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 研究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李文华研究员说:“现在是到 了用现代技术武装传统农业,用传统农业思想反思现代农业发展的 时候了。” 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掩映在浙南群山深处,老人们传说这里曾 经现过真龙,所以才有了“龙现”的村名。吴小舟村长带我们进村, 他指着环抱着村庄的群山说:“这座山叫奇云山,那座叫元宝山。 那山顶有个大草坪,是浙南第二大草坪呢!”许是草场涵养了水源, 龙现村一年四季水声潺潺,一条龙现溪分作几支盘绕过村里的每一 个角落,再蜿蜒而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百年来,龙现人延续着老祖宗的方法: 芒种插秧,插秧后在稻田里放进由祖辈们就开始豢养、繁衍的田鱼, 形成了独特的稻鱼共生系统。现在龙现村忽然因此而引起全世界的 关注:“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选为首批5个“全球重 农业文化遗产:留下那首祖辈传Ⅱ昌的歌1321 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进行保护试点。 一切工作都在平稳有序地开展,农业部国际合作司负责项目的 管理工作;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负责 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研究工作;青田县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具体的实施, 并正组织专家编制保护规划。然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还是新生事 物,全世界都没有先例。因此即便是执行者心中都还有疑问——科 学家和管理人员甚至老百姓都在思考:农业文化遗产,我们究竟要 保护什么?为什么要保护?该怎样保护? “一种生产方式的消失就好像一个物种的灭亡,对于人类来讲 都是难以估量的损失。然而,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稻鱼共生’的 生产方式,更重要的是保护和发展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思想。” 台风过境之后,太阳又肆无忌惮地洒下金光,青田的街道仿佛 下火般灼热。可龙现村里依然凉风习习。青绿的稻苗在依山势而下 的块块梯田中整齐地排列着,随山风轻舞。如果你走上田埂细看, 就会发现一条条或金或红的田鱼游弋在还不及膝深的水中。“这里 的田鱼是鲤鱼的变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与 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研究员介绍说:“这里稻田养鱼的 历史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 其实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在稻田里养鱼、养鸭、养蟹的历史。 专家介绍说,那时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产量低,为了有限地利用 资源,老祖宗就想出了这么个一举两得的办法。随着近代集约化农 业的发展,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这种生产方式逐渐退出了历 史舞台。20世纪70年代,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为代 表的科学家们曾经发展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稻田养草鱼的技术,在四 川、湖北等地推广。这虽然是绿色产业,但是农民们发现,这种技 术不能用农药、化肥,不仅麻烦,收入还不如单独种稻或单独养鱼, 所以就逐渐荒废了。 然而在龙现村,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不但保存了下来,田鱼甚 至已经成为村人生活中的图腾。除了田里,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 322l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 的水塘里都养着田鱼,最大的田鱼足有成人的一臂长。过年时,村 里人会舞上一曲鱼灯舞,编曲、编舞、扎灯……所有步骤都由这些面 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人们完成。姑娘出嫁时,嫁妆里肯定有两雌一雄一 组田鱼,稍微阔气点的家庭就陪送两组。外出打工的游子的背囊中, 也总塞满了父母姐妹晒好的田鱼干。这里的人们养鱼、吃鱼,也敬鱼。 为了养鱼,村里的水稻田几乎不施农药,化肥也是能少用就少 用。插秧、除虫、拔草…

文档评论(0)

whl00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