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实践课程研究
摘要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申请人 谭辉旭
指导教师 靳玉乐教授
摘 要
人是教育的产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也就是课程的产物。在学校
环境里,学生与教师都在课程中成长、成熟和发展,课程事关学生和老师的命运、前途与幸
福。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要有理想的课程,要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要革除
课程的各种弊端。要为学生创造幸福的人生,就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课程。要真正关心教师,
就要让他们成为课程的主人而不是课程的奴隶。以人为本,应该是课程论的宗旨,是研究的
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课程论就是实践课程论。因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发展的。
真善关的统一是人发展的理想境界,它既是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以
人为本的课程论要以实践为基础,以真善美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样的课程新哲学就是实践课
程论。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程哲学,是课程的哲学基础问题。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本,真
善美的统一是实践课程论的基本精神,也是本课题用以反思中国课程问题,构建课程新哲学
的立论依据。在本课题中,课程的哲学基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有实践哲学的新形态。以实践哲学作为
课程的哲学基础,是课程哲学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实践哲学与课程论相结合的产物就是实
践课程论。
实践课程在课程论的范畴体系中早已有之。人们常常把它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看作是一
种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在这种意义上,实践课程在性质上就属于形而下,是课程的具体问
题,而不是理论基础问题。我们把实践课程论作为课程的哲学基础,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
是多了一个“论”字,但实质上这一字之差,却表明了实践课程论的课程哲学性质,规定了
它是课程领域中关于形而上问题的理论,在内容上它是由“四论”组成的,即实践课程本体
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这“四论”统一的哲学支撑则是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把这“四
论”展开,实践课程论的丰富内容就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从研究思路上讲,本课题首先从时代发展的特征入手去反思课程论的哲学基础问题,找
到立论的根据,提出以实践课程论作为课程哲学基础,然后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
和审美论的角度,揭示课程与哲学的丰富内容,按照真善美逐步提升。相互统一的逻辑,论
证实践课程论是课程的哲学基础。最后,通过作者的校本实践课程实验来验证实践课程论的
两南大学博十学何论文
构想,揭示实践课程论的应用价值。
把这个研究思路变为研究成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回答什么是实践课程论,这种课程哲学的理论基础,实践观的本
质等问题。这个部分的难点在于把人们耳熟能详的实践,实践课程等概念加以新的规定,赋
予时代精神和个性特色。
第二部分,实践课程本体论。立足于本质论和基础论两个角度回答课程是什么的问题。
力图从课程本质的方法论分析和课程的哲学基础等方面去说明要从真善美相统一的维度去揭
示课程的本质,为课程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实践课程认识论。从结构上分为实践课程认识本质论、知识论、过程论、发
展动力论和认识河流论等五个方面。力图揭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课程论中的特殊表现,说
明课程是如何在实践与认识的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我们应该如何把课程中的问题放在实践的
基础上加以认识和把握。集中起来就是回答如何认识课程问题,解决求真的问题。
第四部分,实践课程价值论。从实践价值论角度去研究课程世界的意义,解决向善的问
题,回答课程价值的本质、特点、取向和评价等问题。 ’
第五部分,实践课程审美论。以审美的方式去把握课程世界,解决求美的问题,力图从
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寻找课程审美的坚实基础,通过研究学习美、教学美和校园美揭示实践课
程审美的价值和意义。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本人所在学校为实验单位,力图将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有机地结
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研究中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验证研究假说和课程构
想,在附录中记录了近五年来实验过程及效果,这个实验涉及全校,其效益明显,并且在同
类院校中产生了积极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