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pdf

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建设的第三条道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之探析

摘要 近代中国经过几番磨难,终于深刻地体会到新式教育的重要。教育行政者有 感于教育的落后,故而从清末的“预备立宪开始,到辛亥以后的“五族共和, 以及北伐后的“定都南京’’,都将“教育普及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只是中央 政府愿虽宏,力却薄,且贫困至极,又不可能走“先富后教的道路,只好借助 民间的力量,但是千余年来民众未曾有过团体生活的训练,不能全部交由民间, 故而只能走官倡民助的“第三条道路”。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立新式学堂,树立现代学制,没有丝毫的经验能够 传承,也不能依靠一两位学者的个人见解,故而需要众人商议,群策群力,这就 使得中国的教育研究,从最初就不是学者的业务,而是众人的事务,这就产生了 中国式的教育会,与西方的不一样,这是当时教育研究组织的第一类。随着新式 学校的逐渐发展,教育上出现了一些急需要解决、但是行政机关一时无力解决的 问题,如职业教育问题、儿童教育问题、民众教育问题等,故而出现了指向于各 种问题的各式教育社,它们是当时教育研究组织的第二类。到了一定的阶段,教 育学术落后的问题开始突显出来,并且成为教育继续发展的障碍,故而又出现了 新一类的教育研究组织,即教育学会。 从地方型的教育会,到事业型的教育社,再到学术型的教育学会,由此构成 了民国时期教育研究组织的基本形态。它们是“第三条道路的主要力量,三者 随着新式教育发展逐渐出现:民国前期(辛亥革命后至北伐战争前),立足于地 方的教育会,因中央及省级教育行政的萎缩,而联合组成全国性的教育会联合会, 并和后起的教育社密切联系,在军阀混战的空隙中,直接指导了20年代的教育 改革,实为本国民间教育研究运动的一个高峰。民国后期(北伐战争后至解放前), 执政的国民党鉴于此前民众运动风起云涌,感受到了有“威胁,故而对于社会 组织加强了控制,地方的教育会面临着被停摆的困境,其后经过整顿才得以恢复, 但元气已伤,不复此前光景。教育社当时亦受波折,随着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 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类别、数量、人员诸方面均有进步。此后,它们与教育学会 又联合组成了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继续坚持着教育 的研究,展现了我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三级教育研究组织自身也有所变化, 如从自然人变成了社团法人,从会长制转向了委员制,就教育研究而言,从民间 代议的形式,转向了民间合议等等。 走中国式的“第三条道路”来发展教育,原本为无奈之下的权宜之计,却有 意料之外的收获,那就是符合国情,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至于走这条道路所经 受的种种波折,以及道路本身的起起伏伏、疙疙瘩瘩,则可能是学习所免不了的 学费。今日之中国,依然还很不富裕,普及教育的追求也未更改,教育学术研究 水平依然需要加以提高,历史的经验值得加以关注。 关键词:普及教育;第三条道路;教育研究组织;教育会;教育社;教育学 会 Abstract afteraseries The ofNewEducationhad been realized importance finallydeeply of in Universal tribulationsmodemChina.Educationadministrators regarded as ofLate Education fromthe Constitutional firmlypursuit Preliminary QingDynasty to offive behindtheRevolutionof in Republic nationalities 1911,andCapit

文档评论(0)

qiaochen171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