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韻書《併音連聲字學集要》聲母考察.pdfVIP

明代韻書《併音連聲字學集要》聲母考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韻書《併音連聲字學集要》聲母考察.pdf

明代韻書《併音連聲字學集要》聲母考察 ·87 · 【近代音系】 明代韻書《併音連聲字學集要》聲母考察** 唐 浩 徐朝東 王 芳 【摘 要】《併音連聲字學集要》(簡稱《集要》)是明代陶承學、毛曾所輯的一部韻書。本文系統比較了《集 要》與《洪武正韻》(簡稱《正韻》)聲母的反切,發現《集要》聲母的大體框架與《正韻》相同,《正韻》不收的 《集要》字的注音主要來自《廣韻》、《集韻》傳統的韻書。《集要》中也流露出明代吳語的特徵,有全套的全 濁聲母、知照合流、知照歸精、非敷合流、奉微合併、微母有文白兩讀、從邪不分、船禪不分、船禪日三母合 併、匣喻合併、“鳥”讀端母等語音現象。 【關鍵詞】《併音連聲字學集要》《洪武正韻》聲母 吳語特徵 引 言 目前所見《併音連聲字學集要》(以下簡稱《集要》)是明代會稽人(今紹興)陶承學、毛曾所輯的一部韻書, 成書于明嘉靖辛酉年(1561)。《集要》原撰者未知。 歷來研究《集要》音系性質的學者,有三種不同的觀點:1.代表北方官話系統,如劉文錦《〈洪武正韻〉聲類 ① ② 考》。 2.非當時雅音,如趙蔭棠《等韻源流》。 3.其中若干材料反映了明代吳語的特徵,如魯國堯《〈南村輟耕 ③ ④ 録〉與元代吳方言》;林慶勛《明清韻書韻圖所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考察》認爲《集要》音系基礎是吳語太湖片臨 紹小片的紹興方言。對《集要》音系綜合研究的主要有:耿振生考察了《集要》聲韻母自中古以來的分合狀况, ⑤ ⑥ ⑦ 爲其構擬了音值,認爲《集要》屬於南方方言區等韻之書。 許煜青 和丁艷紅 都承認《集要》與《洪武正韻》的 關係非常密切,甚至可能有承襲的關係,但卻没有將二者作系統的比較,這應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 對於《集要》中的聲母,從最早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小學類·存目二)到羅常培《敦煌寫本守温韻學 ⑧ ⑨ 殘卷》,都認爲《集要》中一部份聲母已經合併,“以勤當群,以嘆當透,以逸當疑而實混于喻母”。 趙蔭棠 同意 羅常培對逸母的看法,同時認爲疑泥、禪日、奉微已經兩兩合併。鄭再發認爲非敷、章莊組、以於兩兩合併。⑩ 李新魁認爲疑微母已經變爲零聲母,非敷、從邪、床禪、知照、泥娘兩兩合併。 *項目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明清以來河西方音研究”(12BYY064)與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 ①劉文錦:《〈洪武正韻〉聲類考》,《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二分册,1931年,第237~250頁。 ②趙蔭棠:《等韻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1957年,第146~148頁。 ③魯國堯:《〈南村輟耕録〉與元代吳方言》,《魯國堯語言學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17~252頁。 ④林慶勛:《明清韻書韻圖反映吳語音韻特點觀察》,《聲韻論叢》第十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第91~112頁。 ⑤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2年,第202~203頁。 ⑥許煜青:《併音連聲字學集要音系研究》,臺灣中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第207頁。 ⑦丁艷紅:《〈併音連聲字學集要〉語音研究》,厦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第1~18頁。 ⑧羅常培:《敦煌寫本守温韻學殘卷跋》,《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二分册,1931年,第261頁。 ⑨《等韻源流》,第146~148頁。 ⑩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六本(下),1966年,第635~648頁。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231頁。 ·88 · 《国学学刊》二○一五年第三期 這些討論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集要》卷前列的“切字要法”二十七條助紐字,對《集要》內部的聲母狀况缺乏 細緻的考察。有些聲母現象僅從助紐字是表現不出的,例如助紐字中匣云以分爲兩組,云母與以

文档评论(0)

o25ju79u8h769h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