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稻草还田多能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pdf

新型稻草还田多能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型稻草还田多能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其功能研究.pdf

摘要 本文针对水稻秸秆还田后腐解缓慢影响下季作物生长以及秸秆还田后引起土壤 中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积累两个主要问题,综合利用具有秸秆降解功能的微生物菌群和 具有病害生物防治功能的微生物菌株,首先筛选获得一组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复合菌 群和对水稻纹枯病菌有生物防治功能的高效微生物菌株,然后通过将该纤维素降解菌 群和高效生物防治菌株组合的方法,构建兼具加速水稻秸秆降解和抑制水稻病害的多 功能复合菌系,并进一步对该复合菌系的功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从森林土壤和长期堆放稻草堆土壤中取样,通过采用限制性基质培养,选用稻草 失重率、酶活等能够直接表征秸秆腐解程度的参数为筛选指标,经继代培养 8 代筛选 得到一组高效腐解水稻秸秆的复合菌群,该复合菌群对水稻秸秆腐解试验效果表明: pH 先降低后升高;CMC 酶活和滤纸酶酶活均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最高酶活 分别为 15.31IU/ml 和 1.8IU/ml;发酵结束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 46.48%和 54.48%,木质素的降解率为4.44% ,秸秆重量减少了 34% 。 为了获得适应水稻秸秆还田的抗稻纹枯病菌株,对从土壤分离的 4 株芽孢杆菌和 实验室保藏的 9 株木霉菌的秸秆利用能力和对稻纹枯病菌株的生物防治功能进行了 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 B4 和木霉 T3、T5、T6、T9 对水稻秸秆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芽孢杆菌 B4 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达到 40.48% ,而且抑菌带能持久地保持,木霉 T3、T5、T6 和 T9 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较高,抑制率分别为 46.48% 、45.63% 、 50.99%和 53.38%,进一步研究表明这 5 种拮抗菌的代谢产物都能抑制菌丝的生长和 完全阻止菌核的形成。 建立了土壤中水稻纹枯病菌数量定量检测的荧光定量 PCR 方法。针对水稻纹枯 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 AG-1-IA 的ITS 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和 Taqman 探针,以目标菌株 ITS 区的阳性克隆质粒作为标准物质,建立标准曲线,并进一步通过在稻田土壤中添 加梯度浓度病原菌菌丝体的方法,对该方法的检测精确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标准 曲线的相关系数为 0.998,扩增效率为 99.7% 。对照组无扩增信号,并且土壤样品中 病原菌含量的检测值与实际浓度值的相关系数为 0.954 。表明本实验建立的土壤中水 稻纹枯病菌检测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可用于土壤中该病原菌宿存数量的 检测。 通过将具有高效降解纤维素的天然复合菌群与具有抑制水稻纹枯病菌效果的菌 株组合,构建多功能复合菌系;采用失重法检测该复合菌系对水稻秸杆的腐解作用, 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成功地构建了一组多功能复合 菌系,腐解 12 天后,水稻秸秆干物质总失重率为 41.4% ,其中半纤维素降解率为 59.5%,纤维素降解率为 52.5%,木质素降解率为 15.3%,腐解过程中平均 CMC 酶活 I 为 8.1IU/g。该复合菌系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明显,发酵40 天后对水稻纹枯病 菌的抑制率为 27.1% ,对照组抑制率为2.7% 。 该复合菌系能高效降解水稻秸秆,同 时又能较好地抑制水稻纹枯病菌,适宜在水稻秸秆直接还田过程中使用。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复合菌系;水稻秸秆降解;水稻纹枯病菌;控制 II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two important problems, slow decomposition of rice straw that retard the growth of the next crops and rice sheath blight pathogen accumulation in soil, caused by rice straw incorporation, a dual-functional microbial community having the functions of rice straw degradation an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eirenzhansh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