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短尾猴与游接触行为及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研究.pdfVIP

黄山短尾猴与游接触行为及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山短尾猴与游接触行为及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近年来,人猴共患病风险评估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长类动物和人 类有着很高频率的接触,迫切需要对人猴共患病病因和传播模式进行广泛的研 究,对灵长类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进行调查和控制。在现有条件下,一方面探讨可 能导致疾病传播的人猴接触行为,另一方面调查肠道寄生虫感染程度,可以促进 建立一个有效地评估人猴间行为学、生态学、流行病学和文化等关系的数据库, 并促进人类的公众健康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为减少人猴接触过程中疾病传播的风 险,和为非人灵长类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于 2008 年 11-12 月和2009 年 4-5 月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 观察记录黄山短尾猴鱼鳞坑 YA1 群和 YA2 群短尾猴与游人的接触行为。同时, 采集个体的新鲜粪便样品,使用水洗沉淀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测鉴定行短尾猴 肠道寄生虫,分析黄山短尾猴与游人接触行为及黄山短尾猴肠道寄生虫感染情 况,探讨当地管理经验,为灵长类疾病风险评估积累原始资料,并为灵长类疾病 风险管理提供意见。主要结果如下: (1) 在黄山短尾猴与游人接触方面,身体接触行为(6.80% )低于非身体 接触行为(93.20% )。成年雄猴与游人接触行为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期望值 (P0.01 );成年男性与短尾猴接触行为发生的比例显著高于期望值(P0.01 ); 投喂时成年雌猴、未成年猴、成年女性游人、未成年游人接触行为发生的比例差 异值大于不投喂时。猴亭接触行为发生的次数明显高于其它地点(P0.005 ); (2 ) 在肠道寄生虫感染方面,黄山短尾猴感染 9 种肠道寄生线虫:猴食 道口线虫 (Oesophagostomum apiostomum, )、钩口线虫 (Ancylostoma duodenale )、 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 )、同杆线虫(Rhabditis sp. )、鞭毛虫(Trichuris trichura )、美丽筒线虫(Gongylonema sp.)、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 肝毛细线虫(Copillaria hepatica)、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感染率最高   I   黄山短尾猴与游人接触行为及肠道寄生虫感染的研究  的为美丽筒线虫(31.58% ),感染率最低的为同杆线虫和蛔虫(1.31%)。感染 1-2 种者较多。以水、土经口的感染途径所占比例最多(57.78% )。与近几年猕 猴属肠道寄生虫感染比较,野生黄山短尾猴感染的种类 9 种,相对较多。和安徽 省人类感染情况比较,钩口线虫、鞭虫、毛圆线虫、蛔虫是黄山短尾猴与人类共 同感染。 本研究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存在人猴共患病的传播隐患。在定点定时定量 喂食、游人在观猴亭内参观、管理员禁止游人投喂的管理模式下,黄山野生猴谷 人猴非身体接触行为比身体接触行为频繁。猴谷现有的管理模式对控制人猴接触 更有成效,应继续加强。在本研究结果基础上,有重点地监控成年雄猴以及成年 男性游人,可以有效降低人猴疾病风险。人猴疾病风险分析有待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短尾猴;人猴接触;肠道寄生虫;野生动物旅游管理;疾病风险分析 II    Abstrac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human-monkey disease risk assess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by scholars. Because Macaca (genus) and humans have a high frequency of contact, it is urgent that the disease cause and t

文档评论(0)

qiaochen1711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