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3课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3.pptVIP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3课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3.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13课 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配套课件 苏教版必修3

3.把小事件放置在大背景下,让读者感悟其中的道理。有些道理显而易见,但如果直接说出来反而显得有些苍白。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写的是普鲁士侵占法国背景下的一堂课,虽然没有直接写战争,但是通过写小主人公小弗郎士及韩麦尔先生的表现,同样能反映他们失去国土时的悲愤和沉痛心情,表达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针对练笔 请你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给下面这个故事加一个评论性的结尾,就此事谈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答案写在横线上。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某个大学校园里,一个大学生离开寝室要给室友留一张字条,告诉他钥匙放在哪里。可是“钥匙”两个字他不会写,就问其他寝室的同学,问了好几个,谁也不会写,没办法,只好用“KEY”来代替了。 答:  参考示例:如果说某一个大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偶然现象,是暂时性遗忘,那一连好几个人都记不住这个词就能看出些问题了。现在许多学生重视英语的学习而忽视母语的学习,社会上重英文轻汉语的现象十分严重。这件细小的生活琐事背后蕴藏的社会大问题,值得深思和反思。 课内素材   麦当劳作为美国的连锁快餐店,无形中具有某种政治文化意义,人们视其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同时,能够在麦当劳用餐被视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特征之一。它的品牌内涵中包含了其产品品质、产品市场定位、品牌文化、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品质保障机制、品牌形象推广、特许经营的市场扩张模式等。来到中国以后,为了适应中国民众的消费水平、饮食习惯,在自我形象上作了些改变,增加了亲和力,也就是所谓本土化。中国顾客在麦当劳就餐中领略了美国文化——广义地说,就是西方文化,改变了自己的某些不良习惯,说明了文化交流常常是无形的、自然而然的,也是双向的、相互渗透的。 相关素材   在现代,当中国人喝着可口可乐感受圣诞节的同时,“老外”们也会乐于吃上一顿正宗的中国菜,会在中国菜市场内讨价还价,他们会在过年时吃着饺子欣赏京剧,还会逛逛元宵节的灯会并猜上几条谜语。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互动的、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在接触中相互审视,互取所需。 共性发掘   交流与融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以更为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 上述素材可以运用到“交流”“双赢”“和 谐”等话题的作文中。 返回 * [读美文·滋养心灵] 当老字号遭遇洋品牌 沈张   没有哪一个中国人不知道鸦片战争,谁都清楚这是中国近现代屈辱史的开端,但能讲清英国人为什么一定要卖给中国鸦片的人就不那么多了。那为什么呢?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贸易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规模,罗马帝国的贵族们就是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才享受到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的。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换言之, 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商品需求极少,而出口商品繁多,这样就形成了贸易顺差。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由于保持顺差时间长达两三百年,所以西方的金银有相当比例都流向了中国,这甚至改变了中国的货币形态——明清以前,中国是以铜为主要货币的,但在明清时期白银成了主要货币,而中国又是白银相对贫乏国,这就是因为中国从对西方的贸易中赚取了大量白银。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英国人在来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几乎不需要他们的商品,他们从中国根本赚不到钱。但英国人很快又发现,有一种东西在中国还是匮乏的,那就是毒品。 在对外贸易中,中国的老字号曾经扮演了相当令人骄傲的角色。苏杭丝绸商、景德镇等四大瓷都的瓷器商等为中国赚取了大笔白银。直至20世纪初,一些老字号的招牌仍然响亮,如“张小泉”剪刀,在乾隆时期已经是贡品,1915年还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二等奖。 “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这是过去的民谣。曾经的穿戴“四大品 牌”,经过20世纪洋品牌的大浪冲击,早已辉煌不再。1950年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还都有不少的老字号,但如今能享誉中华的已经不足1500家。 今天,这些老字号虽然仍有众多的支持者,也不乏忠实粉丝,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中国的老字号仍然只是中国的,还没有一家中国老字号能与洋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分庭抗礼——“北京同仁堂”在国内名声响亮,但在“辉瑞”这样的全球大制药商面前不过是一个“地方企业”;“东来顺”在“肯德 基”、“麦当劳”面前不过是一个足不出户的家庭妇女……远的不说,“北冰洋”汽水是近代中国的招牌饮料,但在1936年被 “百事可乐”招安;上海牌手表曾是中国青年的梦想,如今还有哪个年轻人以佩戴此表为荣?劳力士、欧米茄才值得炫耀;乐凯胶卷曾经是中国人的骄傲,但乐凯今天何在? 所以,一言以蔽之,中国老字号在面对洋品牌的时候,就是一句:“很不爽!”要想咸鱼翻身,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竞争中取胜——“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固守思想恐怕该放下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soenq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