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
谨以此论文献给奋战地质一线的工作人员,我的亲人、
老师、朋友
刘森
1
万方数据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
2
万方数据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
3
万方数据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
摘 要
咸水入侵是频发于海岸带地区,是在天然和人工双重作用下的缓变型地质灾
害,会对当地工农业与居民的生活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自晚更新世以来,
随着冰期、间冰期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多次升降,渤海发生了沧州海侵、献县海
侵和黄骅海侵以及它们之间的海退事件,莱州湾南岸滨海河流沉积和海相沉积平
原区便相应地沉积了海、陆相间的地层。本次研究主要以莱州湾南岸为例,通过
资料整编与分析、实地踏勘、样品分析、监测数据分析、建立地下水模型等方法
探讨咸水入侵现象的演化特征,包括历史演化特征与发展特征。
晚更新世以来在莱州湾南岸形成的地下卤水分布范围大,储量多,但地下卤
水成因复杂,其也为咸水入侵提供物源基础。分析认为,地下卤水成矿条件受多
种因素控制,莱州湾南岸的多源河流三角洲沉积演化模式为地下卤水资源的生成
创造了良好的补给、运移、过滤、储存、封盖条件。在海退初期,瀉湖水体由风
暴潮作用下越过沙坝不断注入正常海水和位于其下部河流沉积物地下淡水共同
组成,瀉湖中产生的高矿化度盐水在回流渗滤作用下进入潮坪和三角洲前缘地
带,瀉湖水体将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稳定状态,在返流过程中卤水盐度会发生水
平带状分异;在海退成陆时期,长期蒸发作用和季节性河流物质运输形成卤水存
储,陆相沉积物掩埋了前期卤水层即成为地下卤水层;如此大规模的三次海陆变
迁,形成三个卤水层相间的分布特征。以瀉湖—沙坝为卤水生成反应器,被溶解
的组分在蒸发泵作用下产生分馏,在沉积物内发生离子交换作用,产生矿物蚀变,
在回流渗滤作用下沿潮坪和三角洲前缘生成地下卤水。在综合分析地下卤水分布
范围、顶底板埋深、含水层厚度、卤水浓度及卤水化学类型基础上,通过沉积背
景和地下卤水分布对比研究,重新厘定自晚更新世以来莱州湾南岸地下卤水层与
三次海侵之间关系,分析地下卤水分布特征及开采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地下卤水
成因奠定沉积学基础,为合理有效利用海岸带地下卤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
卤水的形成也为咸水入侵提供咸水物源基础。
通过对莱州湾南岸的咸水入侵发展分析,影响咸水入侵的因素主要为地下水
开采与研究区内的河流特征。其中咸淡水界面在监测时间范围运动分为三个阶
段,整体上咸淡水界面向北移动1136.43 m ,平均年移动速度为1.2 km/a ,咸水
4
万方数据
莱州湾南岸咸水入侵演化特征研究
入侵范围呈现减小的趋势,主要由于当地降雨与地下水开采共同作用导致。晚更
新世地下水与降水补给、河流补给几乎没有关系,与地下水开采相关性较大,其
咸水入侵与该地层卤水分布、咸水分布特征相关;全新世地下水在丰水期与降水、
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肥西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的研究.pdf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胎粪吸入综合征监测SPA、SPD、TGFβ1的含量及其意义.pdf
- 肺系疾病的六经病证分布规律的研究___对209例肺系疾病患者的六经辨证和西医诊断的对照分析.pdf
- 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pdf
- 分子标记在玉米抗病基因聚合及遗传传递分析中的应用.pdf
- 分子复合型聚合物驱油剂水溶液行为的基础的研究.pdf
- 分子印迹技术及在三唑类杀菌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pdf
- 分子印迹微萃取技术在复杂体系痕量分析中的应用的研究.pdf
- 呋虫胺的水解和光化学降解的研究.pdf
- 呋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急性肢体肿胀临床疗效观察.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