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传统与智慧人生.ppt
张应杭“国学大讲堂”之一: 国学传统与智慧人生 张 应 杭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管理学院 教授 兼:美国南哥伦比亚大学MBA课程讲座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MBA兼职导师 Email: zhangyhhz@zju.edu.cn 国学智慧之引论 一、国学智慧是“道”的智慧 1.中西文化中的“术”与“道” 如果说西方文化以“术”见长的话,那么,中国传统的智慧则以“道”为尊。 这是东方哲学的精髓。 2.当代中国的“国学热”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人的指引意义,正渐渐得到认同。重要的还在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的“道”(TAO)也开始流行于西方。 国学智慧之引论 3、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形成 与儒道佛三教合一 形成于3000年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百家争鸣”一说。 我们主要讨论儒道佛的智慧。 事实上,今天西方最关注的除了兵家的谋略思想外,也正是儒(新儒家)、道(新道家)佛(中国禅)的智慧。 国学智慧的三大原则 二、国学智慧的三大原则 1.儒家哲学德性立身的安身之道 孔子:“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后世儒家称其为“三达德”。 从全球范围看,孔夫子主义(Confucianism)不仅在华语文化圈广泛流行,而且其日益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儒家在这里倡导的是以德为本的境界。 国学智慧的三大原则 董仲舒:“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春秋繁露·仁义法》) 孟子:“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 “以人为本”在当今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理念。这一思想最早源于儒家所主张的“仁道”。 ? 仁爱是儒家所理解的“道”。 国学智慧的三大原则 2.道家哲学自然为本的处世之道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 老子主张人应守持“道法自然” (《老子》25章)之则。 新道家的创始人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道家智慧的实质是禁止反自然的行为(1963)。 国学智慧的三大原则 以张绪通博士( 《道学的管理要旨》,1992)为代表的新道家在美国的影响日渐增大。[The great Tao University ] 美国的里根总统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曾经大力推崇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60章)的思想,一时传为美谈。 ?自然是道家哲学理解的“道”。 国学智慧的三大原则 3.佛家哲学空观大千世界的修炼之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般若心经》) “空” 即无常,故佛家讲“诸法无常”的教义。 佛家有“四大皆空”的学说: “外四空”:地、水、风、火 。 “内四空”:钱财、权位、家室、子女。 佛门主张必须“空观大千世界”的觉悟 。 国学智慧的三大原则 有“佛书”之誉的《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就是空观这四大物事。 慧能:“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坛经·般若品》) 禅宗历史上著名的“一指禅”典故说的也是这个空的道理。 ?空观是佛家哲学理解的“道”。 结 束 语 以儒、道、佛(禅)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理性原则。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汲取丰富的处世之道和修身智慧,体悟“亦儒亦道亦禅”的圆融境界,以儒养性、以道养身、以禅养心。 《易》说:“既济,未济。”因此,我们的课程告一段落了,但是希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与习却只是一个开始。 感谢与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 请多联系,多交流。 联系地址: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管理学院 张应杭 教授 邮编:310028 0571-88273271 zhangyhhz@zju.edu.cn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