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汽车制动器的设计
汽车制动器的设计
影响行车安全的有很多的因素,其中汽车的制动系统可谓是汽车安全安性能中的首要系统,汽车的制动器就是这割席统中的只要执行器,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汽车制动器有两种形式,鼓式制动器和盘式制动器。这两种各有千秋,但随着轿车车速的不断提高,这两种已不是单一的存在与汽车上,下面就中高档的轿车设计一套安全可靠的制动系统。
第一章 总体结的设计
1.行车制动系统采用了安全性最高的对角线布置形式的双管路液压制动系统。制动主缸的一腔通过ABS的液压控制单元与前轮一侧制动及后轴另一侧制动器相接。制动主缸的另一腔通过ABS的液压控制单元接另外两个制动器。这种对角线型布置结构简单,安全性高。当系统中的任何一套管路失效时,另一套都会保持工作,这样,剩余的制动力能保持正常值50%
2.前轮制动器采用浮动钳盘式制动器,使制动器轴向和径向尺寸较小,布置紧凑,且散热好。在摩擦块的主动片上装有磨损报警信号装置,当衬块磨损到最小厚度小于20mm时,制动报警灯亮,提示驾驶员及时更换摩擦块。
3.后轮制动器采用的是能自动调整蹄片间隙装置的鼓式制动器。
4.伺服助力系统采用的是高效能、非贯通式单膜片真空助力器和中心阀式制动主缸,该系统可有效增强制动踏板力,使驾驶员操纵轻便省力,并提高主动安全性,但在伺服系统失效时,还可以全靠人力驱动液压系统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制动力。制动液储液内装有制动液面报警装置,若制动报警灯亮,则驾驶员需及时补充制动液。
5.驻车制动系统采用机械式操纵,制动操纵机构布置爱前排座椅之间,用摩擦阻力较小的带护套拉线直接作用于两后轮的杠杆机构的拉臂上,制动力直接作用于两后轮。其结构简单实用,效率较高。
6.在通向后轮的制动管路中装有感载式制动压力调节阀,这样就使通往后轮制动器的压力随着载荷的变化得到调整,使制动力的分配更趋近于理想状态,这就保证了前轮总是比后轮先抱死,提高制动稳定性。
7.装有代表当今最新型的电子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保证汽车制动时前后车轮不会完全抱死,从而减轻制动侧滑现象,使制动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汽车的主动安全性。
第二章 制动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
制动器设计中需要预先给定的整车参数有:汽车轴距L;车轮滚动半径rr,;汽车空、满载时的总质量,;空、满载时的轴荷分配:前轴负荷,;后轴负荷,;空、满载时的质心位置:质心高度,;质心距前轴距离,;质心距后轴距离,等。而对汽车制动性能有着重要影响的制动系参数有:制动力及其分配系数、同步附着系数、制动强度、附着系数利用率、最大制动力矩与制动器因数等。
2.1 制动力与制动力分配系数
汽车制动时,如果忽略路面对车轮的滚动阻力矩和汽车回转质量的惯性力矩,则任一角速度0的车轮,其力矩平衡方程为: (1)
式中 ——制动器对车轮作用的制动力矩,即制动器的摩擦力矩,其方向与车轮旋转方向相反,N·m;
——地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制动力,即地面与轮胎之间的摩擦力,又称为地面制动力,其方向与汽车行驶方向相反,N;
——车轮有效半径,m。
令 (2)
并称之为制动器制动力,它是在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所需的力,因此又称为制动周缘力。与地面制动力的方向相反,当车轮角速度0时,大小亦相等,且仅由制动器结构参数所决定。即取决于制动器的结构型式、尺寸、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及车轮有效半径等,并与制动踏板力即制动系的液压或气压成正比。当加大踏板力以加大,和均随之增大。但地面制动力受着附着条件的限制,其值不可能大于附着力,即≤ (4)
或 (5)
式中 ——轮胎与地面间的附着系数;
Z——地面对车轮的法向反力。
当制动器制动力和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值时,车轮即被抱死并在地面上滑移。此后制动力矩即表现为静摩擦力矩,而即成为与相平衡以阻止车轮再旋转的周缘力的极限值。当制动到=0以后,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值后就不再增大,而制动器制动力由于踏板力的增大使摩擦力矩增大而继续上升(见24)。
根据汽车制动时的整车受力分析,考虑到制动时的轴荷转移,可求得地面对前、后轴车轮的法向反力Z1,Z2为:
(6)
式中 G——汽车所受重力;
L——汽车轴距;
——汽车质心离前轴距离;
——汽车质心离后轴距离;
——汽车质心高度;
g——重力加速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