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528_0_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趨勢與展望.doc.doc
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趨勢與展望
張建成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壹、前言
世紀之交,各個學術領域之中,關懷學門長遠發展、期勉同仁更上層樓的聲音,此起彼落,教育社會學亦不例外。學者們或是彙編重要經典,或是檢討期刊論文,或是請益學界重鎮,或是廣徵銳意創見,方式儘管不同,用心則一,目的都是立足現在,回顧過去,展望將來。
筆者從事教育社會學研究,瞬眼廿餘載,近年根據自己的觀察與體驗,陸續發表了幾篇管窺教育社會學之學科建設的文章。或許就是出於這層緣故,今日得能參與盛會,針對「教育社會學研究的趨勢與議題」,提出心得分享。以下擬分國內研究的走勢、國外研究的趨向、未來研究的探索等三方面,作一報告,疏漏之處,敬請指正。
貳、國內研究的走勢
臺灣地區的教育社會學研究,係在1960年代初期師範專科學校決定設置這門學科之後,才開始起步。至西元2000年前後,臺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根據相關學者的探討,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60年至1970年代初期,可稱為萌芽期,彼時臺灣的教育社會學,主要是應師資培育機構之教學所需,編寫了幾本教科書,尚乏穩固的學理及研究基礎;第二個階段自1970年至1980年代中期,可稱為奠基期,臺灣教育社會學之學科架構,於此大致確定,並以結構功能論及科學實證論主導相關研究之進行;第三個階段則為1980年代中期,特別是1987年解嚴開放迄二十世紀結束,可稱為開展期,此時臺灣的教育社會學在理論、方法論及研究主題等方面,都有加深、加廣的趨勢,正式的專業組織與期刊也分別於2000年及2001年成立。
至於每一個階段的發展特徵,李錦旭、張建成(1999)曾就學科架構、理論取向、研究方法和方法論、研究主題、國際化與本土化等五個面向,做過相當完整的分析。茲將他們的研究發現,簡示如表1:
表1 臺灣教育社會學的發展階段及特徵
階段分期 學科架構 理論取向 研究方法和方法論 研究主題 國際化與本土化 萌芽期
(1960-1972) 未定 未明 科學意識模糊 教學導向而非研究導向 簡單學習美日 奠基期
(1972-1980年代初) 劃定
(以林清江1972年之《教育社會學》為基準) 結構功能論 科學主義 廣泛研究但不見得深入 大量學習英美 轉型期
或開展期
(1980年代中至1990年代末) 尋找新的架構
(如陳奎憙1998年主編之《現代教育社會學》) 融入新的取向
(如衝突論、解釋論、批判論、後現代主義等) 多元化
(如在實證量化研究外,出現以解釋論為基礎的質性研究) 繼續深化舊主題並開拓新主題 既學習西方也思本土化和國際化 資料來源:摘自李錦旭、張建成(1999: 331),並略作文字增補。
就研究主題而言,李錦旭、張建成(1999)的研究指出:1970年之前的萌芽期,是教學導向的時期,重點在於介紹這門學科,除了社會(社區)中心學校、兒童社會行為這兩個主題之外,實無餘力多做專題研究。椄下來的奠基期,學者們致力於學科架構的建立,惟因此一新興學科的涵蓋範圍甚廣,初期研究人力又不充裕,以致學科關注的各個主題雖皆有所接觸,但都留有未盡之處。此期比較突出的研究重點有二,一是教育機會均等的問題,另一是有關教師角色與地位、學生文化、師生關係等教學社會學的問題。自1980年代中期至二十世紀末之十多年間,人才輩出,研究的廣度與深度,都有比較令人滿意的發展,研究的主題大致可分為六類:(1)學科的學術造型、(2)社會結構、社會變遷與教育、(3)教育階層化、(4)教學社會學、(5)教育知識社會學、(6)教育政策社會學。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主題的演進,亦可透過歷來出版的教科書,窺其端倪。對此,張建成(2002a)以前述的三個發展階段為準,每階段選取三本主要的教科書,經由各書章節內涵的分析、比對與歸納之後,得到表2的結果。
表2 臺灣教育社會學教科書四十年:學科架構與研究主題
教科書版本 學科論 教育的社會功能 教育的社會環境 學科性質 學科歷史 理論流派 方法論 未來發展趨勢 社會化 選擇 照顧或保護 社會控制 社會公平 社會進步 社會變遷與教育 社會問題與教育 社會結構與教育 政治與教育 經濟與教育 文化與教育 社區與教育 家庭與教育
朱匯森(1962) ( ( ( ( ( ( ( ( ( ( ( 曹先錕(1965) ( ( ( ( ( ( ( ( ( ( ( ( 尹蘊華(1967) ( ( ( ( ( ( ( ( ( ( ( ( 林清江(1972) ( ( ( ( ( ( ( ( ( ( ( ( ( ( 陳奎憙(1980) ( ( ( ( ( ( ( ( ( ( ( ( ( ( ( ( 林生傳(1982) ( ( ( (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