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别样娇娆抖擞舞
2013年3月,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举行全国非遗舞蹈节目展演,当山西省代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峨口挠阁表演队精彩亮相时,其独特的形式、靓丽的色彩、抖擞的舞姿,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和高度评价,在参演的35支表演队伍中独树一帜。主持人李思思的盛赞代表了文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峨口挠阁是“无言的戏剧,空中的舞蹈,流动的杂技,鲜活的雕塑,东方的芭蕾”!
民族文化的奇葩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华第一关――雁门关雄踞这里,北扼苍漠,南控中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北陲政治要地、军事强藩、商埠重镇。幽幽古关隘,漫漫三千年,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长期在此碰撞交融,孕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雁门边塞文化。代县民间技艺品类之盛、技艺之巧、为用之适,令人叹绝,具有不二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峨口挠阁便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
峨口挠阁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以晋北峨口地域为中心,流传在雁门关内外,是一种特殊的“百戏杂艺”。“挠”意即举起、举高;“阁”有仙阁、女孩儿两层意思。它融表演、舞蹈、音乐、美术、体育于一体,是当地春节文娱活动中最流行、最火爆、最受观众欢迎的民间艺术,它形象地反映了古老代州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期盼,是古代州正月十五闹元宵的重要文艺活动。
峨口挠阁由乐队与表演队两部分组成。乐队的乐器有锣鼓、唢呐、笙等八种。表演队伍一般由数十架挠阁组成,每架大人小孩各一人,特殊架三人。小演员选五六岁的漂亮小孩,按照不同的扮相或略施粉黛,或浓妆艳抹,身着鲜艳的古代戏剧服装,被父兄用宽布带牢牢缚在挠阁架子上。这些有幸被选上的小演员,俗称“登挠阁”,意即登高望远,吉星高照,四季平安。他们往往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全家人都引以为荣。
峨口挠阁的演员扮相除《杨家将》、《红楼梦》、《西游记》、《白蛇传》、《梁祝》等历史题材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外,还常常配有一个丑角顽童,他在一个特制的铁架子上,可以不受音乐节拍的限制而自由发挥,或接二连三地翻跟头,或用掸子与其他小演员嬉戏。其扮相天真,滑稽可爱,令人忍俊不禁,成为人们竞相观看的一个亮点。
峨口挠阁的思想追求和艺术价值是达到一种天地和谐、天人合一的本真境界。当原始奔放的乐曲一响,下面的壮汉迈开粗犷沉稳的舞步,带动上面的小演员翩翩起舞。在亢奋热闹的音乐声中,小孩与壮汉舞为一体,演员的情绪与音乐氛围融为一体,其表演的内容与观众的期盼浑然一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形成了天、地、人和谐共处的古老艺术典范。
传承者的使命与执着追求
峨口挠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记载峨口挠阁的书籍是唐贞观版《代州志》,峨口佛光寺《雪山盛会碑记》和万历版、光绪版《代州志?杂艺》对其均有记载。《代州志》(1988年版)称:“峨口的郝街、西村、楼街为代县挠阁发源地,后发展到聂营、阳明堡等地。”
据专家考证,峨口挠阁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有巢氏至秦代模仿树源生态时期,汉代至南北朝时,基本完成了由无伴奏表演到器乐和舞蹈“相和”的转型。从隋唐开始,表演、服饰和伴奏就开始融合,相得益彰,逐步走向成熟,至明清达到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峨口挠阁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曲折发展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冷落沉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特别是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后,峨口挠阁随之进入传承发展弘扬的新阶段。1985年,罗继婵开始对其进行整理。1995年,李润召组织数村艺人立团活动,由此峨口挠阁几经兴衰更迭,逐渐从黯淡和沉寂中闪现出生机和活力。
任何一种文化,没有传承则只能消亡。“我们必须把峨口挠阁这门‘活态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视为使命、视为己任,否则我们将上愧对祖先、下愧对子孙!”这是峨口镇党委书记李敢峰2002年上任伊始掷地有声的表态。峨口挠阁发展由此步入了新的春天。
本着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对社会、对民众的责任,李敢峰带领峨口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对即将消失的峨口挠阁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
在峨口挠阁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掌门人”李敢峰从初评阶段申报材料的准备、初审意见的修改到历史渊源、现状和保护等一系列研究、实践工作,都亲力亲为、全力投入,几经努力,取得了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罗哲文先生的支持。罗先生对峨口挠阁大加赞赏并亲笔写了推荐信,为峨口挠阁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心甘情愿作了“引路人”。
随着代县“文化强县”战略的全面实施,近年来,峨口镇党委、政府逐年增加投入,成立了峨口挠阁保护研究会,会长李敢峰奔走呼告,组织专人为峨口挠阁制定了保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