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间》:现代意识的碎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幕间》:现代意识的碎片化   摘要:伍尔夫最后一部小说《幕间》描述了波因茨宅奥利弗一家和村民们观看露天历史剧的故事。作品中,女主人公伊莎的诗歌,露天历史剧的台词以及叙述者幽默抒情的语言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现代人在经历过一战又面临着二战即将爆发时的生存困境,揭示了现代意识的碎片化。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幕间》;现代意识;碎片化   伍尔夫在创作《岁月》的过程中发现“假如你只写了表面层次,那么只能达到喜剧效果…”“单一层次无法被刻画到一定的程度,而不给其他方面带来伤害。”于是她想到“能否可以通过穿插音乐和某种人群团体的画面来达到不同的层次?… 诸多因素不断地流动,互相影响……”1(伍尔芙,195)从而创作一种综合的小说形式,“那种诗与戏剧相结合的思想,某种不停地流动的想法,不单纯是人类内心的意识之潮 ……[1](伍尔芙,89)”这就是她最后一部作品《幕间》。最简单地说,《幕间》描述了波因茨宅奥利弗一家和村民们观看露天历史剧的故事。时间是1939年6月的一天,二战的阴影笼罩着欧洲。奥利弗夫妇贾尔斯和伊莎生有两子,两人的婚姻却并不幸福。他们的故事为露天历史剧提供了框架。历史剧共分四场,每两场之间有幕间休息,这样,历史剧就和当地人们的生活交替出现。因此,小说题目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历史剧本身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间,而人们的生活在长长的人类历史剧中也只是短短一瞬间。这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词汇“parts”也有了丰富的比喻意义,它既意指“角色”,人们在戏剧中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有“部分”之意,人们无论扮演怎样的角色,永远都只能呈现他们自己、他们意识的一个部分,一块碎片,一份不完整。   一   《幕间》的语言暗示着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意义。作品透露出一种对抒情的、非个人化存在的渴望,这种渴望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种混乱的、破坏性的现实中注定夭折。现代意识的碎片化通过作者浓缩的、非自然主义的叙事得以体现,而这种叙事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话语实现的。作品人物的话语既有抒情的性质也有口语化的特点,每个字每个短语似乎都有自己的重要意义。因为“意义”的重担主要由人们的话语承担,这些话语或者是小说人物的,或者是露天戏剧中的角色的或者干脆是观众们的“声音”,《幕间》变成一本关于语言,关于人们话语的小说。伍尔夫通过人物口中发出的话语的状态传达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二战阴云密布下的特定现实状态。   同伍尔夫其他小说相比较,《幕间》中人物表达出来的话语是较多的,然而同其他作品一样,整部小说的核心依然是沉默,语言与人物的话语像是围绕着沉默不断扩散的圆圈。最靠近沉默核心的、最隐私的内心最深处的话语是伊莎的诗歌。她的诗歌,如Daiches 指出的“部分说来,为整部作品的抒情基调提供了可能性。”[2](Daiches,116)伊莎的诗歌暗示着她向往的是另一个世界,一个有荒野和月光的世界,那里有自由和真理:“要求飞走,离开夜与日,来到一个地方,那里没有别离,人们目光相遇。”[3](吴尔夫,66)随着小说的进程,伊莎想要逃走的欲望越来越迫切。她早期对水的渴望演变为对溺水而死的向往;她将自己想象为背负着历史重担的毛驴,被鞭笞着不断前行 “直到你的蹄子跟打了水泡,直到你的铁掌断裂。”[4](吴尔夫,126)但是她要逃离这束缚而去的那个世界却是一个恐怖的地方。   小说的其它地方提到过天堂是永恒的。但是对于现代意识来说,天堂与地狱之间人们根本没有选择。伊莎对一个没有变化,没有社交,没有复杂语言的美好世界的渴望看起来是梦幻般的、被动的倒退,倒退向一个严酷的世界。她的抒情不带有愉悦性,也没有交流的可能性。她总是小声地咕哝出脑中偶现的诗句,生怕被人听见,偶尔不小心被人听见总要尴尬地想办法遮掩过去。她用来写诗的本子也要想办法使之看起来像本记账簿以免引起丈夫的怀疑。这暗示着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禁忌与挫败,个人的愿望得不到完整的表达,个人的梦想没有实现的途径。一定意义上说伊莎是孤立的,然而她又不是那么完全与世隔绝。因为她的话语与其他人物的话语以及露天历史剧的语言是相联系的。贾尔斯,威廉,巴塞罗缪等都曾经用断断续续的诗歌语言表达过他们内心深处的思想。人们是孤独的,偶尔升起的与人沟通的欲望却总是受挫,偶尔付出的与人交流的努力也总是以夭折而终,这使得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实显得更加残酷。   二   正如斯威辛太太所意识到的,日常话语是重要的,无论话题多么琐屑。这正是因为人们的语言总是带有过去的痕迹,承载着过去的历史。英国人继承着同一种传说和文学语言,这种语言有意无意地总会从舌尖溜出。遗憾的是,现代人所能想起的却仅仅是一点点残片与碎屑。他们的意识中共有的一部分由他们的文学历史和民间传说所构成,这文学与传说赋予英国语言丰富的谚语、名言、童谣、古老的故事以及传奇。但是这种语言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