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风景”的旋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看得见风景”的旋律   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很久以来,我之所以从未发表过任何书评、影评,是因为不喜欢随意指责别人,也不喜欢与任何人论战,那样耗神费力,于事无补。直到无意间买到《长发飞扬的日子》,我半夜赶到好朋友家,把他们叫醒,我们又一同回到了那个久违的梦想时代。   《长发飞扬的日子》——她不是好不好的问题,她是真的,好像当年蓝调爵士,在不经意间,击碎了正统音乐的“和谐”;她一扫当今文坛之乌烟瘴气,纷纷扰扰;好像一个深夜离家出走的孩子,你去找她,想狠狠教训她一顿,却无意间被她带进一座深山幽谷,在那里,你猛然呼吸到久违的新鲜空气,看见了果实一般挂在枝头、沾满雨滴和泪水的群星。   文学是一种呼吸   文学是什么?不同年龄,不同的时代,我曾有过不同的答案。而读了《长发飞扬的日子》,我又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在令人窒息的年代,文学是一种呼吸。   这里不妨从“呼吸”乐队说起。这个乐队,在书里也提到过。当年有位央视最早出现的英语节目主持人,名叫蔚华,那个时代,北京的摇滚青年都知道她。她放弃了央视女主播的风光职位,成了一名摇滚主唱。尽管在外人看来,或许她不务正业,或者说“昙花一现”,但至今回想起来,我仍在心里默默敬佩她,想念她。她用她的真性情、新生命,勇敢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声音,新的“呼吸”,确曾给那个压抑的时代,开了一扇天窗,让人呼吸到一股纯净而清新的空气,尽管其中不乏感伤、迷茫,但那确实是当时一批“率先迷茫”的青年人内心的真实写照。我还记得有这样的歌词:   “独自一人坐在路旁,看着汽车过往,   杂货店里歌声嘹亮,我却觉得凄凉。   匆匆走过的人们,你要去向何方?   我已经不在乎,只想上天堂,   然后自由自在地飞翔……”   这在今天看来软弱无力甚至是“无病呻吟”的歌词,在当时却让人不至于“闷死”。回想起来,那凄凉无助的声音,至今令人感动,让人依然可以深吸一口当年那清新而感伤的时代气息。而《长发飞扬的日子》的作者姜昕就像当年的蔚华,仅凭借一位“女流之辈”(书中原话)奋不顾身的勇气和信心,给这沉闷而平庸的年代,注入了一股清风,如山泉飞瀑坠落时发出的清凉叹息!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年代,《长发飞扬的日子》一反低俗的搞笑和所谓幽默,以及文人的装腔作势,狡猾、市侩,以其率性的真诚,勇敢呈现了一颗纯洁的灵魂与生俱来的渴望与大胆追求:渴望真爱,追求神圣的音乐与艺术理想。而所有这些,不是一种概念,也不属于任何主义与艺术流派,而是一连串真实的生命故事——支离破碎,却真真切切。透过这些“散兵游勇”,你可以看见曾经那支无形的队伍,他们贫穷而富有,痛苦而纯洁;尽管他们的歌声与旗帜早已在茫茫黑夜里破碎消散,他们中的一些人,已和“峻峻”(书中一位夭折的摇滚青年)一同长眠于九泉之下、崇山峻岭之间……   仿佛高山流水,猛然冲进灰蒙蒙的都市;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读到这本书,呼吸到久违的清新!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不是少男少女的青春梦呓,他们已然经历了岁月与风暴的洗礼,“是凋谢的青春的果实,里面有冷静的头脑的记录,和一颗苦涩的心灵的倾诉。”   与20年前蔚华的“呼吸”相比,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毕竟容量更大,时空更辽阔:它以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记录了那个时代一群人的心声。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言:逻辑性的人,相信“整体大于部分”;而神性的人,相信“部分大于整体”。这位从来凭着感性与冲动行事的作者,显然属于后者。   总之,“心”关在“门”里,就“闷”,而作者落笔便推开了这扇“门”,在《自序》中这样写道:   “那段日子我过得黑白颠倒——常常半夜三点突发奇想,开着我那辆二手红色切诺基奔向某一目的地。其实我根本无处可去,那只是我给自己随意指定的一个地方,诸如香山、圆明园之类……现在想来,幸亏有那辆二手车,否则,我一定会被活活‘闷死’!”   在这里,“心”一出“门”,就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如鲁迅先生在《摩罗诗力说》中说:“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   “要音乐,只要音乐”   作者接着写道:“到了地方,停好车,放上一盘喜欢的带子,点上一根烟,再把驾驶椅退到可以仰靠的那一挡,把腿跷到方向盘上,我就对着车窗外的夜空开始‘回忆’——那些‘陈年旧事’会让我有时候忍不住笑出声来或是感伤得要命……”   书中反复出现类似的场景,几乎所有的“背景”,都有音乐,包括各种歌词与“看得见的风景”的旋律。这本来是一本音乐人写的文学书,所以很正常。但在阅读中,我进一步发现,音乐贯穿于全书的字里行间。   文学需要音乐。这在古汉语中,尤其是诗词、戏曲中,早已淋漓尽致。但一直以来,如何将现代音乐引入现代汉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曾说:“要音乐,只要音乐!”他凭借如此明确的创作思想,写出了划时代的“音乐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