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淑真诗词接受史的“第一读者”.doc
朱淑真诗词接受史的“第一读者”
摘要:朱淑真是与李清照齐名的著名女诗词作家,由于其特殊的身世遭遇,其诗词的接受史经历了一个由市井里巷的口耳相传到大雅之堂的艺术佳制的曲折历程,魏仲恭感其身世,慕其才情,辑其作品成《断肠集》并为之作序,开创了朱淑真诗词的接受史,奠定了接受基础,指引了后世对朱淑真作品的接受方向,并肯定了其诗词的审美价值,所以本文认为魏仲恭是朱淑真诗词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
关键词:朱淑真;接受史;第一读者
朱淑真是我国宋朝与李清照齐名的著名女诗词作家,她诗词兼善,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诗337首,词37首,文1篇[ 陈武英.朱淑真诗词的历史价值[j].社会科学辑刊,2002,(5).],是明代以前创作作品数量最多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特殊的身世遭遇,其诗词的接受史经历了一个由市井里巷的口耳相传到大雅之堂的艺术佳制的曲折历程,南宋魏仲恭感其身世,慕其才情,辑其作品成《断肠集》,使朱淑真诗词真正进入文学史册,开创了朱淑真诗词的接受史,奠定了接受基础,指引了后世对朱淑真作品的接受方向,并肯定了其诗词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南宋魏仲恭是朱淑真诗词接受史上的“第一读者”。
接受美学创始人尧斯在描述接受史的形成过程时提出了“第一读者”的问题,在《文学研究中一种挑战的文学史》中,尧斯说:“文学与读者的关系有美学的、也有历史的内涵。美学蕴涵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中就包含着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一种检验。其中明显的历史蕴涵是: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是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 (德)尧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文学接受是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审美经验的交流,文学的审美价值就是在不断地交流中得到肯定,文学的美学意义就是在接受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和完善,一部作品的接受史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形成。所以“第一读者”既是接受史的开端,又是审美价值的最初衡定者。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阐释,为作家作品开创接受史、奠定接受基础、甚至指引接受方向的那位特殊读者[ 陈文忠.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64.]。
1、开创接受史
朱淑真在宋代文名并不彰显,人们只醉心于她的遭遇,在口耳相传中间或传播着她的诗词,魏仲恭在《断肠集序》中说:“旅坻中好事者传诵朱淑真词”可见朱淑真作品传播的最初形式是口头传播。朱淑真生活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但是思想行为却大胆超前,她的诗作大多是自己情感经历的写照,包括少女时期率性活泼的欢恋诗,婚后对丈夫不满的闺怨诗,还有对情人的相思之作,更有大胆的欢情诗。如《湖上小集》“门前春水碧于天,座上诗人逸似仙。白璧一双无玷缺,吹箫归去又无缘。”诗作中充满着清新明快的节奏,可见她在少女时期有过一段欢乐的恋情,可是正如诗中所说的,二人终究“无缘”,只得由父母做主嫁给一位庸吏,所适非偶加深了淑真内心的幽怨,她的闺怨诗在《断肠集》中比比皆是,如《长宵》、《闷怀》、《秋夜闻雨》,对于一个能解翰墨的女子来说,她幸运的能在诗中尽情的倾吐内心的痛苦,她曾在《掬水月在手》诗序中说:“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儿。”所以淑真的诗作是内心痛苦的“不平则鸣”。不但如此,她还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去追求纯挚的爱情,如《夏夜有作》“更深露下衣襟冷,梦到阳台不奈冷。”《春归》“狼藉花因昨夜风,春归了不见行踪。”,《元夕》“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这些描写两情缱绻的诗作,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则大胆露骨,触犯了男权社会的道德标准,必定为封建卫道士所不满为社会所不容,所以她的诗作在她死后被其父母焚毁。但这把火并不会烧毁时人对她的兴趣,反而会引发人们的猎奇心理,所以在坊间会流传着她的经历和作品。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魏仲恭才能得以搜集淑真的作品,他在《断肠集序》中提到“比往武林,见旅坻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如其叙述始末,自有临安王唐佐为之传,姑书其为别引云,乃名其诗为《断肠集》。后有好事君子,当知予言之不妄也。”魏仲恭的历史意义在于他将朱淑真从市井里巷的口耳相传真正带入到了文学史册的记载中。
2、奠定接受基础
以文字为载体的传播方式比口头传播更具有稳定性与确定性,不仅对保存朱淑真作品有影响,对朱淑真作品的接受与传播也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从各种经典的选集对其诗的辑录一窥其貌,南宋刘克庄编的《后村千家诗》收集的是唐宋名家的作品,其中收录朱淑真诗六十二首,至宋末谢枋选编《千家诗》也选入了朱淑真诗作《落花》、《即景》两首,《千家诗》为儿童学诗的启蒙读本,所选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