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doc
“五四之子”:出走还是回归?
旧家庭梦碎
巴金出身的李家,与当时的许多大家庭一样,依然奉行着千百年来的“祖宗成法”:李老太爷拥有大家长的无上威权,他咳一声嗽,下人要心跳几下;并且,每个晨晚,不管刮风下雨,儿孙们都要来上房向他请安。
巴金的父亲李道河,在子女面前同样如此。尧棠的大哥尧枚一直梦想去北京或上海考大学,读自己所向往的化工系,然后去德国留学。但父亲早已替他安排好了人生:早日完婚,为祖父生个重孙。
而后,面对着如潮而来的三媒六婆,李道河先是征得老太爷同意,选出了两家,然后在祖宗神主牌位前点起香烛、叩头求拜,从两个纸团中拈了个“张”字,于是那个张家姑娘就成了李尧枚的妻子。
这一切,对自幼聆惯古训的李尧枚,根本不敢反抗,也不想反抗。回房痛哭一场后,全盘接受了父亲的安排。然而,李家却没有如李老太爷所设想的那样,继续兴盛下去。先是作为家中擎天柱的李道河忽然病逝,又有巴金五叔狂嫖滥赌东窗事发,令李老太爷“五世同堂”“长宜子孙”的夙愿几近破灭,开始精神恍惚。
1919年的除夕,千家万户团圆欢笑声中,李老太爷死了。
一个星期后,就在老太爷牌位前,李家叔婶们开始了激烈的遗产争夺战。几乎“每天都有争吵、打骂、诅咒之声”。一片不祥的气氛,在这个即将崩溃的大家庭中游荡着。
目睹宗法礼教制度的种种不近人情,以及家族没落过程中的人性丑陋,少年巴金于1919年前后接触到《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少年中国》等“五四”新思潮刊物后,便渐渐发酵成了对于旧式家庭“腐朽没落”“等级森严”“摧残人性”的满腔痛恨。
当时,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鲁迅谴责中国的家族制是“反自然”的,认为推翻旧式家庭伦理,就是要从“人子”的角度出发,否定传统的“人父”观念。由此,他提出了“幼者本位”: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牺牲,自己无力生存,却苛责后者又来专做他的牺牲,毁灭了一切发展本身的能力。
这是“五四”最重要的时代话题之一。对少年巴金来说,虽然祖父、父亲对他多有疼爱,但依然和整个旧家族一起,被他放在了追求自由、幸福的对立面。
除了因为接受了新观念而痛恨旧家族制外,“五四”一代青年与父权冲突最为激烈之处,是在个人婚姻问题上。他们梦想着“亦夫妇,亦朋友,亦伴侣”的理想婚姻状态,在与传统“媒妁婚姻”发生正面冲突时,许多青年便直接与家庭决裂出走、或是不告而别了。
巴金最终下决心离家,也与婚姻问题有关。除了大哥屈服于父亲威严、选择接受包办婚姻之外,三姐尧彩的不幸婚姻,则直接刺激了他。
李尧彩嫁给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做继室。
1923年4月,尧彩出嫁。当时,巴金看见三姐“那张苍白的没有表情的脸”,和临上轿时痛哭失声、苦苦挣扎的情景;后来又在拜堂仪式时看到新郎的世故庸俗,便“预感到了三姐命运的悲惨”。
从那时起,他就决定“一刻也不要在这里逗留”了。
出走之后
然而,巴金等“五四”一代青年离家出走之时,大多是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当他们终于摆脱了家庭桎梏时,却往往发现,社会现实是一个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更难挣脱的桎梏。
正因此,鲁迅抛出了“娜拉走了以后怎样?”这个严峻的问题。
娜拉出走以后,不是回来便是堕落。个性解放也同样面临着这样未知又必然的命运。在鲁迅笔下也有很多这样的人物:《伤逝》中的涓生,在奔突无门后选择放弃,在悔恨中度过一生;《在酒楼上》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抗争未果后又回到了旧阵营。
还有《伤逝》中的子君,毅然不顾父亲和胞叔的“威严和冷眼”,“分明地、坚决地、沉着地”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斗争胜利了,她的理想确实实现了,然而这却是另一出悲剧的开端……
这些文学中的典型化形象,已经预示了大多数个性解放者出走之后的命运。
作家萧红,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现实典型。
1925年,14岁的萧红由父亲做主安排婚姻。一年后,萧红将要读初中时,因父亲阻挠辍学在家。她以出家当尼姑为筹码,逼迫父亲让步。
1930年,19岁的萧红逃出家门与远房表哥陆振舜婚外同居。仅仅过了一年,两人就因为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实力,被迫各自回家。
萧红不久后又再次出走,但却屡屡遭遇情变,贫困交加中,女儿也被迫送人,历经种种流离与艰辛。从第一次离家出走到31岁去世,萧红在每个城市住过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即使是在上海这一座城市,她就搬过七八次家。
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在《咀华记余?无题》中写道,萧红“好像一个嫩芽,有希望长成一棵大树,但是虫咬了根,一直就在挣扎之中过活……”
并不是真正的独立
对现实的残酷严重缺乏心理准备之外,青年们自身,也往往缺乏面对的勇气与坚毅,甚至缺乏离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De Morgen法则在反证法中的应用.doc
- Destiny Makes Macbeth or Mars Him.doc
- Electronic Text and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doc
- Explor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in ESL Class.doc
-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heory to Brand Name Translation.doc
- GMDSS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的探索.doc
- How to Teach English Idioms.doc
- I Dreamed a Dream――我曾有梦.doc
- iPad将为数学课堂上带来什么?.doc
- Jane Eyre & Charlotte Bronte.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