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稼诗人”与“农民诗人”的比较.docVIP

“观稼诗人”与“农民诗人”的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观稼诗人”与“农民诗人”的比较.doc

“观稼诗人”与“农民诗人”的比较   摘 要:宋代是田园诗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杨万里和范成大的田园诗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田园诗,通过二者的比较,可以见出田园诗的新变,即充满浓厚的泥土气息突破了前代田园诗狭窄的题材;能够深入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能够从多个视角来观察田园生活,打破了它的局限性,使得田园诗有了更广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田园诗;杨万里;范成大;新变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73-03   田园诗在东晋开始大量写作,并在唐宋时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尤其是宋代,更是田园诗的发展高峰期。杨万里和范成大是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们的田园诗尤为突出,且各自展现了田园诗不同的侧面。本文主要从同与异两个方面来探讨两人的田园诗,以此窥探南宋时期田园诗的新变。之所以比较二人的田园诗,原因有两点:其一,是他们是同一时期且生平经历很相似的两位诗人:他们都出生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时期,都有做官的经历,并且两人还是在同一年,即绍兴二十四年考取的进士,且二人还是颇为要好的朋友。其二,是这两人的田园诗较有代表性。   在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集中都有不少田园诗,如杨万里的《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技歌》、《插秧歌》、《观稼》等75首,范成大的田园诗更是不少,大致有140首,从早期的《大暑舟行含山道中》、《乐神曲》、《缲丝行》、《催租行》、《后催租行》等,后来在杭州、桂林、成都等地及家乡中所写的《刈麦》、《插秧》、《晒茧》、《采菱户》、《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围田叹》、《黄罴岭》等,以及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60首,更是达到了其田园诗创作的巅峰。本文就他们这些田园诗的异同做一番比较,议其同,论其异,以期从中获得此时田园诗的基本状况。   一   杨万里和范成大田园诗的共同之处,首先在于他们的田园诗中都有表现喜爱田园生活的内容。虽然二人都出生在书香门第:“杨万里的父亲杨芾,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他家贫好学,博学多才,以教书为生。”①“范成大的父亲是范雩,少时即蜚声太学,有文名;母亲蔡氏是书法家蔡襄的孙女,文彦博外孙女。”②都不曾有过田野农夫的生活经历,且二人一生大多时间都在官场沉浮,但是他们却极其厌恶官场的各种虚伪的逢迎和无聊的应酬,反而更加喜爱农村闲适无忧的生活,也更乐于跟朴实善良的老农相交。这在他们的诗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在范成大的《田家留客行》:“行人莫笑田家小,门户虽低堪洒扫。大儿系驴桑树边,小儿拂席软胜毡。木臼新春雪花白,急炊香饭来看客:好人入门百事宜,今年不忧蚕麦迟!”一诗中就写了诗人自己留宿农家的亲身感受,好客的田家人、淳朴的民风,都不免会令作者喜爱上这种祥和的农家生活。而在《天平先陇道中,时将赴新安掾》一诗中,就直接抒发了他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好住邻翁各安健,归来相访说情真。”一句更是表达了他愿意与淳朴的老农为邻,更乐于与他们交流真情。在杨万里的诗中也有表现他喜欢农村生活的诗,比如《农家六言》:“插秧已盖田面,疏苗犹逗水光。白鸥飞处极浦,黄犊归时夕阳。”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农村特有的景象:田中疏落的秧苗、秧苗间泛着的水光、水滨高飞的白鸥、夕阳下归家的黄牛,这些景象组合成了一幅极富美感的画面,也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无限喜爱。而在他的《题刘伯山蕃殖图》中:“老子平生只荷锄,误携破砚到清都。”更能看出他对田园的感情。   他们较之前代的田园诗人还有一个更大的进步就是能够自觉地关心农民的生活,也就能更加真实的了解农民的生活。在他们的诗中多真实地记录了农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首先是在他们的田园诗中多用口语、俗语等农家语,比如杨万里的以下几首诗:   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一儿吹笛笠替花,一牛载儿行引子。春溪嫩水清无滓,春洲细草碧无瑕。五牛远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儿家。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两蓑赶将去。(《安乐坊牧童》)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插秧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   两月春霖三日晴,冬寒初暖稍秧青。春工只要花迟著,愁损农家管得星。(《农家叹》)   这几首田园诗中用的语言都是农民习惯用的家常语,毫无涂饰,皆用白描手法,充满了乡土气息,读来使人感到非常亲切。这种田家语在范成大的诗中更是常见,尤其是在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