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新第六章癔症.ppt
又称歇斯底里 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多在精神因素的促发下急性起病,并迅速发展到严重阶段。 癔症性精神障碍 (分离性障碍) 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 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 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 3.55‰(1982),国外资料女性3~6‰,男性少见。近年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 多数学者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一般预后较好,60~80%可在1年内自发缓解。 (一)病 因 1.精神因素 2. 遗传因素 3.性格特征 (1)患者情感方面(2)暗示性强 (3)自我中心(4)具有丰富的幻想 4.身体因素 1.症状标准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至少有下列一项综合征: 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 (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2.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4. 排除标准 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诈病。 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病前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有暗示性特征时要想到癔症的可能。 做出诊断需要充分证据排除能导致癔症症状的神经、精神与躯体疾病,有的病人可能需要通过随访方能确诊。 第二节转换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 二 主要类型和诊断标准◆ 主要类型 1、癔症性运动障碍 2、癔症性抽搐发作 3、癔症性感觉障碍 1、癔症性运动障碍【诊断标准】 (1)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有躯体运动障碍,如肢体瘫痪、站立不能,或步行不能; (3)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 (4)排除器质性疾病。 案例:房子纠纷让她瘫痪 2、癔症性抽搐发作 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和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于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 发作前可有头痛、胸闷、心烦、委屈。发作时慢慢倒地,痉挛发作无规律性,或呈阵发性四肢挺直,或角弓反张。 发作过程中,可有撕衣被、扯头发、捶胸或发出怪声等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表现,并且常因周围人言语影响而改变。病人面部可有各种表情,显得夸张与做作。 癫痫大发作 意识完全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应 消失,四肢规则抽搐、唇舌咬伤、跌 伤、大小便失禁,发作后不能回忆, 脑电图特征性变化。 癫痫和癔症共存,应下两个诊断。 3、癔症性感觉障碍 (1)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 (2)有躯体感觉障碍,如失音、失明、耳聋,或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某种或所有正常皮肤感觉的部分或全部丧失(应标明触觉、针刺觉、震动觉、热觉、冷觉等); (3)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和根据排除器质性疾病。 案例一: 男大学生因失恋变哑巴,感觉丧失是癔症作怪 (2006-03-23 案例二:恐惧疾病让她失明 案例三: 父母争吵让他失聪 [分析]癔症:越关注越发病 三 鉴别时注意问题:◆ 1 诈病 有明显的装病动机的目的; 症状表现不符合任何一种疾病的临床相,躯体症状或精神症状中的幻觉、妄想,及思维障碍,情感与行为障碍等均不符合疾病的症状表现规律; 对躯体或精神状况检查通常采取回避、不合作、造假行为或敌视态度,回答问题时,反应时间常延长,对治疗不合作,暗示治疗无效; 病程不定; 社会功能与躯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比真实疾病重,主诉比实际检查所见重; 有伪造病史或疾病证明,或明显夸大自身症状的证据。 病人一旦承认伪装,随即伪装症状的消失,是建立可靠诊断的必要条件。 (1)明显的区别: A 有无意识控制:诈病有意识控制 B 有无获益,即是否能够从症状中获益;与继发获益的不同。 (2)癔症病人多数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就医,诈病者希望别人承认他有病,对症状常过分夸张,渲染; (3)癔症发病或终止与暗示或精神刺激有关,诈病发病有其明确的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最新第六章企业贷款.ppt
- 最新第六章传染与免疫.ppt
- 最新第六章体格检查.ppt
- 最新第六章体液葡萄糖检验ppt.ppt
- 最新第六章体育健身的内容手段.ppt
- 最新第六章信息与沟通.ppt
- 最新第六章信道编码.ppt
- 最新第六章全球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ppt
- 最新第六章刑诉.ppt
- 最新第六章利润.ppt
- 2025年网络文学平台版权运营模式创新与版权保护体系构建.docx
- 数字藏品市场运营策略洞察:2025年市场风险与应对策略分析.docx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法规与市场前景白皮书.docx
- 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标准制定:安全防护与合规性监管策略.docx
- 剧本杀剧本创作审核标准2025年优化与行业自律.docx
- 2025年新能源电动巡逻车在城市安防中的应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分析.docx
- 全渠道零售案例精选:2025年行业创新实践报告.docx
- 2025年网约车司乘纠纷处理机制优化与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docx
- 2025年宠物烘焙食品市场法规政策解读:合规经营与风险规避.docx
- 2025年宠物行业数据安全监管政策影响分析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