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公益派:“老师,等我考上北京的大学就去找你们”.doc
公益派:“老师,等我考上北京的大学就去找你们”
同是大三,有人选择一放假就跳上返乡的列车,有人给自己找了企业实习的活儿,有人未雨绸缪地参加考研辅导班。这些我都不感冒,我想让寒假有个更有意义的过法。
在北大未名BBS上,我看到北大教育知行社与乡村立人图书馆合作组织的冬令营项目,参加这个项目的志愿者要前往河南省淮滨县固城乡进行为期10天的支教。在此之前,我没有参加过任何支教活动。我知道,网上对短期支教争议较大,有人认为这种十几天的支教不仅不能改变什么,还会干扰学生的正常生活,甚至有人认为一些支教团队只是打着“支教”的名号堂而皇之地进行“旅行”。但是大大小小的支教项目仍络绎不绝,支教的意义究竟如何,恐怕也只有参加过的人才有发言权。
驶向目的地的大巴颠簸不停,泥路、碎石、小树,车窗外的景色越发远离城市喧嚣。在大巴上的时间里,我不断回忆临行前的培训。培训时我们讨论最多的,是在这十天里,怎样能让孩子们收获最多。我们一致认为,短期内通过灌输知识提高孩子们的成绩不太现实,不如尽己所能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想到这里,我抱了抱书包,里面都是材料和书籍,我恨不得现在就在孩子们面前将它打开。
路途上的颠簸让我有些昏昏沉沉,到达目的地下车的一刹那,迎面而来的冷空气使我打了一个机灵,瞬间清醒了很多。河南的冬天寒冷而干燥,灌入棉衣领子里的风仿佛刀子一般,我不自觉地缩了缩脖子。除了冷,剩下的就是萧条,低矮的农舍、光秃秃的树木、脏兮兮的水泥路,还有一栋孤零零的两层教学楼。这是一所名符其实的“小”学,学校除了教学楼,就是一个用煤渣铺成的操场,刮起风来就尘土飞扬,水泥路上有很多裂缝,花园里满是干枯的野草。
热情的校长亲自出来迎接,让我们感动不已。孩子们兴奋地围在我们周围,眨着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帮来自北京的“老师”。我走上前跟他们打了一个招呼,一个小男孩冲着我做了一个鬼脸,其他几个孩子怯生生地笑了。接下来的10天,我就要以“老师”的身份和他们一起度过。
我走进教室,看了看墙上的课表,课表简单得出乎意料: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体育这些常规课,而所谓体育课也就是跟着老师做一做广播体操,英语学习也只局限于书本上的范文。要知道,现在一般城市里至少也有音乐、美术等标配课程,更别提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了。尽管学校设有微机室,里面的设备却很陈旧,也没有擅长的老师,形同虚设。看来固城乡小学不仅软硬件简陋,师资也极其匮乏。
“不如我们将一天的安排分为课程与兴趣小组两大部分?”有同学建议道。“对,上午开设手工、计算机、故事、英语,下午就是体育、健美操、手语、手抄报四个兴趣小组。”“咱们可以分高、中、低三个年级组,让想参加的孩子都能报名。”在讨论如何安排课程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好点子层出不穷。
我们刚把课表贴出来,孩子们就围了上来。“还有手工课?”“为啥要学手语呀?”“老师会给咱们讲故事吗?”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们都乐了,同时也感觉压力陡增。
我的专业是哲学,自然要教授与哲学相关的内容,但和小学生讲黑格尔、尼采自然是行不通的,我打算将哲理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们。来河南之前我就在网上精心挑选了十几个有趣的哲理小故事,先自己对着空气声情并茂地说一遍,然后再讲给室友听,经过了反复地练习,终于在团队的内部测评中顺利通过。但是在第一节课面对几十个小孩子的时候,在大学经常在众人面前演讲、发言的我还是有些紧张。我拿着教案走上讲台,台下二十多位学生齐刷刷站起身:“老师好!”我紧张得差点腿肚子抽筋了。
在为期10天的支教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节讲述“蜘蛛结网”的故事课。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蜘蛛,让大家猜猜是什么动物。尽管画技拙劣,还是被孩子们一眼看了出来,争着抢着说:“是蜘蛛!”然后我顺水推舟地讲述了背了一晚的故事:一只小蜘蛛辛辛苦苦结的网一次又一次被无情的风雨打破,但是它没有被困难击退,一次次把打破的网修补好,最终结出了可以抵挡风雨的结实的网。
也许,这个故事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而言并不新鲜,他们可能在少年宫里听老师讲过,可能在睡觉前听爸爸妈妈念过。我一边讲故事一边留意孩子们,他们丝毫没有流露出“这故事我听过了”“真没意思”的表情,他们听得津津有味,静静地,眼睛扑闪扑闪地期待蜘蛛故事的结局。
悉心准备得到孩子们的认可,我当然喜在心头。但不得不生出一点隐忧:生活在乡镇的孩子们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和城市孩子等量齐观的教育资源?
在这里生活教书的间隙,我也会和当地的老师、孩子聊聊天。大家告诉我,由于贫困,为了生活,当地的成年人大多选择到邻近的隔壁省份――安徽打工,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父辈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一天,一个读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