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韬武略终不用,仰天长叹徒奈何.doc
文韬武略终不用,仰天长叹徒奈何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第6课,选了被明代杨慎推崇为“辛词第一”(《词品》)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虽然用典甚多,但并未影响到人们对它思想情感的理解,因为典故中所涉及到的几个英雄人物,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都与辛弃疾的境况极为相似。按理说,词作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甚为清楚,没有异议,可不知为什么,教材对该词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注释,只讲出了此典一半的内容。结果在有意无意之间,就把辛弃疾此词的思想情感给改变了。
先看课文注释:
教材第39页,注释1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即身体还强壮吗)?这是作者以廉颇自比。《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廉颇被免职后,到了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按照课文下注释所给出的内容去理解,那就应该是:辛弃疾此时如廉颇一样,“满怀希望”地等待宋宁宗赵扩起复委任他,就如同当年的廉颇等着赵悼襄王起复委任一样。
辛弃疾此时的心境真的如课文所理解的那样――满怀希望等待被起复任用吗?我们先看一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看司马迁这段文字,可理解为:赵王先逼得廉颇远走魏国,后来因为多次被秦打败,才又想起良将廉颇而思用之,但最终却还是没有起复委用。从文中看起来,好像是因为奸臣郭开的离间,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赵悼襄王自己――他从内心深处就并不想起用廉颇的,不然别人何能离间之!廉颇并不知道赵王听信了奸臣之言而已决心不用他了这个结果,还在那里苦苦等待赵王任用。
辛弃疾读历史,自然是知道赵王不用廉颇的,他用这个典故,很显然应该是绝望地感叹自己如廉颇一样“不被用”,而不是“满怀希望等着被任用”吧!我们再看看作者写作时的各种情形:
辛弃疾此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春初,此时作者已经是66岁高龄,两年后的1207年10月,作者就带着满心遗憾溘然长逝了。作者在创作此词时,当然不会掐算到两年后自己会离开人世,但“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有廉颇老当益壮的前例激励着己,但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他比别人更清楚。此时虽被起用为“知府”,但宁宗会让他这个年近古稀的人去杀敌立功吗?辛弃疾一身文韬武略,“壮岁旌旗拥万夫,锦?b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埔?胡?t,汉箭朝飞金仆姑”的英勇善战,又不是今天才被人知晓的!所以要说辛弃疾以此高龄,还满怀皇帝任用自己的希望,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再说说皇帝吧,此时的宁宗皇帝赵扩和前一任的光宗赵敦,虽没有南宋第一任皇帝高宗赵构那种“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的担忧,但偏安一隅至此已有近八十年。不但皇帝早已习惯了这种安逸享乐的生活,就是一般的大臣与百姓,对已经过去了的几十年的“靖康之耻”,大多早已忘却殆尽了。虽然朝廷时有“收复”之议,“北伐”之举,但多是装装样子,安抚安抚那一批主战的爱国文武而已;更有一批文武大臣,把“北伐”作为打击政敌的手段。即使辛弃疾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早过知命之年,在官场上也是几起几落,经历了四朝皇帝,这些帝王的所作所为,辛弃疾早已看够,此时岂有不知之理!所以说辛弃疾此时对“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还抱有什么希望的话,那也是无论如何都是有些说不过的。
最后我们再看看当时的背景。光宗昭熙五年(1194年),赵扩立为太子,不久光宗“禅位”宁宗――实际上是权臣赵汝愚、赵彦逾等人串通外戚韩?腚校?在高宗吴皇后支持下发动的一场宫廷政变。韩?腚邪殉执笕ㄖ?后,为了巩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于是顺应当时“主战”的呼声,准备“北伐”。但他知道自己水平有限,能力不足,为了政治需要,就起复了一批坚决主张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文臣武将。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便得以于作此词前一年(1204)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第二年春初,受命知镇江府,出镇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辛弃疾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赵家皇帝并不信任北方投诚过来的他,韩?腚凶匀灰踩莶幌抡?治和军事才能远胜于自己的辛弃疾,只不过是利用他们这些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而已,辛弃疾是清楚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的。
在此背景下,作者写作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最后一句,直是作者在看透了这一切的徒唤奈何的绝望长叹!
课本下的注释,特别是那句“作者以廉颇自比”,看似根据施蛰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