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实验图式的建构.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学生实验图式的建构.doc

中学生实验图式的建构   摘要: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系列探究实验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改進方面的研究都比较成熟,但对探究实验所引发的学习心理历程的审视与解读却相对薄弱。基于认知科学视角,剖析了关于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图式的构成要素,描述了其认知建构历程,并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化学实验图式 原电池形成条件 探究实验 实验教学建议   新课改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强调。当前绝大多数的化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展示都选择借助化学实验進行化学教学;大量的实验改進与实验创新不但有效融入了手持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数字化先進科学技术、相对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向学生有效传达“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学科思想。面对化学教学中形影不离的化学实验,人们不禁思考:化学实验到底引发学生怎样的认知建构历程?对应着怎样的化学学习心理机制?——相比较而言,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审视并解读化学实验的研究尤显薄弱。我们以当前教学实践中广为流传的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系列探究实验为例,剖析学生所建构的实验图式的构成要素,尝试回答其认知建构历程;并基于此提出促進学生该实验图式建构的教学建议。   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系列探究实验描述   在普通高中化学的关于原电池形成条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系列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分组实验或个人实验)引导学生完成知识学习。这一系列探究实验中多会使用如下用品:锌片2个、铜片2个、镁条2根、碳棒2个、木条(或牙签等绝缘体)、稀硫酸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番茄、酒精、苯、电解槽(或大烧杯)2个、导线若干、盐桥(或充满电解质溶液的导管)、灵敏电流计、小灯泡(或音乐卡片)、干电池等。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为,教师先展示一个原电池装置,如Zn|稀硫酸|Cu原电池,以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或小灯泡亮了)证实装置中电流的存在。以此为基础,根据控制变量的思想,再分别改变2个电极、改变反应溶液、改变电路状况,同时借助灵敏电流计或小灯泡来逐一检验实验装置是否构成原电池。在系列对比实验中逐步总结归纳出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初步实现以下认识:不同活泼性的2个电极、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闭合回路是构成原电池的充分条件。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实验中,学生需要面对外界的大量信息,在感知、理解这些信息的同时调整自己的探究行为;在教师的引导下成功的学习者能够有组织地建构以上认识。心理学认为学生将系统的知识以图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在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学生建构起来的图式我们称为“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图式”,类属于化学实验图式。这一实验图式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其建构历程如何?   2.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图式的构成要素与建构历程   图式是知识的一种表征形式;按一定格式组织在一起,用于表征事件、事件系列、规程、情景、关系和客体等的概念群;常用于说明复杂的知识组织。在心理学中框架和图式具有相同的含义,都是人脑中表征知识的结构。明斯基(1975)对框架的特征做了進一步的描述。他认为框架包括框架名称、槽(slot)以及槽的值3部分。框架名称就是所表征事物的名称;槽表示事物的诸特征,槽的名称就是该特征的名称;槽的值是对特征的具体描述,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空的。按照明斯基对知识组织结构一一框架的界定,成功的学习者在探究实验后建构的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图式由若干个槽和槽的值构成。前者记录从系列对比实验中抽取出来的实验图式的诸特征,这些特征是构成原电池的充分条件;后者分别描述对这些特征的限定。我们用图1表示,图中圆角矩形呈现实验图式的名称,矩形代表描述实验图式特征的各槽,与之相连的椭圆代表对这一特征的描述与限定,即相应槽的值。对于某些复杂的槽,可以从不同维度進行描述与限定,所以大槽中包含小槽;譬如,图中“装置特征”槽由“电路”、“反应液”和“电极”3个槽组成,而其中的“电极”槽又被3个更具体的槽来描述。   关于原电池形成条件的实验图式无疑包含学生从实验装置这一感知信息维度提取出的共性。这也是师生采用控制变量思想進行系列探究后所获得的主要认识。基于最初的原电池装置,教师引导学生对变量的选择(实验装置中有待改变的组件:电路状态、反应液和2个电极)就是在思量原电池装置的诸特征、建构此实验图式关于装置特征这一维度的诸槽。学生改变电路的状态,尝试将2个电极分别位于2个独立的水槽中、以盐桥将2个独立的水槽相连接、去除导线使外电路断路或短路等探究行为,并分别检验各种电路状态下是否构成原电池。在这一系列的尝试中学生就对“电路”这一个槽做出了准确的描述,建构起“电路必须为闭合回路否则不能构成原电池”的认知。学生将反应溶液判断为原电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尝试更换反应溶液为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酒精、苯,还可以在番茄等水果中進行实验。随着探究实验的進行学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