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悬壶济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doc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有些职业,曾在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却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成为历史中的旧词,成为一代人温情的回忆。 【释义】 指20世纪60~80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溯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谈到医疗卫生工作时,提出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根据“六二六指示”,中共“九大”以后,开始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大量的农村医务工作者。由于条件有限,一时间培养不出那么多专业的医生,只能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农村“卫生员”来应急。这些仍具农业户口、收入实行工分加补贴的卫生员,“下田赤脚干活,上田治病开药”,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 【往事】 赤脚医生第一人 1965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开始实施医疗知识速成培训,王桂珍成为江镇公社第一批28名卫生员之一。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后,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这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了“赤脚医生”这个词。该文章经过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的《人民日报》的转载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毛泽东还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便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而王桂珍则被看作“赤脚医生”第一人。20世纪70年代谢晋导演的讲述赤脚医生故事的电影《春苗》,女主角的原型就是王桂珍。此外,王桂珍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这可是令人羡慕的殊荣。 发行量仅次于“毛选”的《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这本手册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随即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这本册子弥补了赤脚医生非专业出身、只能依靠定期轮训提高医术的不足,成为广大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 “宝书”。 《赤脚医生手册》图文并茂,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它不但是赤脚医生的“宝书”,还是人们居家旅行必备的“家庭医生”。当时,城市居民中差不多家家都有这样一本书,生活中遇到小病小痛,大家都习惯从里面寻找对策。这样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保持着“最畅销书籍”排行榜第二名的佳绩――仅次于《毛泽东选集》。 宝典《赤脚医生手册》甚至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英国、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了翻译,它先后被翻译的文字达50多种,并在全世界发行。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赤脚医生两件宝:一根银针、一把草药 赤脚农民可以做医生,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想做就做。当时,想当赤脚医生还得具备一些条件:必须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女,或者是出身于医学世家,或者是高小毕业略懂医理,经过选拔后再送到县或公社的卫生院进行短期培训。赤脚医生的队伍中除了有从农村选拔出来的赤脚农民,还有不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许许多多的赤脚医生像王桂珍一样,身背一个方方正正的药箱,头戴一顶草帽,行走在乡村道路上。他们是不脱产的乡村医生,有了病人,背上药箱就去看病,看完病回来,就下田与社员们一起劳动,有时在水田里劳动时遇到有人求诊,往往来不及洗去脚上的泥,赤着脚就去给病人看病。歌里唱得好,“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针灸虽然不能真的治百病,却的确是赤脚医生治病的法宝,而乡间药品的紧缺也让赤脚医生们不得不向大自然“寻医问药”。并不精湛的医术加上简陋的医疗设备,使得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有限,不外乎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但他们往往都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热心,能为广大农民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确实满足了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赤脚医生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同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赤脚医生”成为了一个历史旧词,然而其席间炕头、走家串户式的问诊方式却成为了一代人温暖的记忆,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让医患关系变得“拟家庭化”,更显温情。赤脚医生是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年代的特殊产物,人们怀念赤脚医生,其实是怀念旧时代人与人之间那朴实的邻里乡情和医生所应有的悬壶济世奉献精

文档评论(0)

ganpei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