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探幽——《星星变奏曲》的主题变奏商榷.docVIP

“星星”变奏探幽——《星星变奏曲》的主题变奏商榷.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星星”变奏探幽——《星星变奏曲》的主题变奏商榷.doc

“星星”变奏探幽——《星星变奏曲》的主题变奏商榷   摘要:《星星变奏曲》是现代诗人江河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对本诗的“变奏”进行了概念化的解释,尤其是本诗的最后四行,是本诗极重要的一段文字,然而包括《教师教学用书》在内的诸多的解读与赏析无一例外的将其忽略,导致读者对本诗的“变奏”的理解过于肤浅。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意义及内涵的变化,直接建构了本诗“变奏”的本质,诗歌主题在“变奏”中得以含蓄的表现。本文拟从本诗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入手,探幽其象征意义,分析其内涵及变化,从而正确解读本诗“变奏”的本质,进而准确理解把握诗人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星星变奏曲;象征内涵;主题变奏;商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82-02   《星星变奏曲》是江河1980年发表在《上海文学》的处女作,也是现代诗人江河的代表作,被选入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该诗的解读,尤其是最后四句,认为诗人在“最后四行,则又恢复了第一节用过的‘谁不喜欢……’的肯定句式,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并认为《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然而我们知道,诗是用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人最后赋予了星星怎样的象征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在这首《星星变奏曲》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内涵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变奏”也真如教参所说的那样,仅仅是指“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吗?《教师教学用书》中对本诗最后四行中“星星”这一意象的理解,以及关于《星星变奏曲》之所以称为“变奏曲”的解释很难令人信服。   对于这首诗,如果仅仅因为诗歌句式结构上发生的些微变化,就被称之为“变奏”的话,那么这种变奏曲也太过于简单和单调了。这时,我们不禁要问:《星星变奏曲》中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变奏究竟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内涵的变化,是本诗主题变奏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教学用书》对《星星变奏曲》中第二节最后四句的理解,以及对本诗“变奏”的诠释是值得商榷的。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渲泄的情绪。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用“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的第一节“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写人们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所以抬头凝望星空,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表达了诗人在黑暗的年代里,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以下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随着意象的变换,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   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在诗的前半部分,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然而,到第二节最后四行的时候,又回到与第一节相同的“谁不喜欢……”的句式上来了: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这里,与“星星”这一意象同时出现的其他两个意象“飘动的旗子”、“火”,共同构成了一组令人浮想联翩的画面。《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来诠释这四句诗的:作者表达了“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