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宝钢杯轧钢技能大赛试题--一单项选题(轧钢工)解读.doc
一 单项选题
A级试题:
国标中规定基本视图共有( A )个。
A.3 B.4 C.6
下列钢号中哪个是铸钢牌号( C )。
A.A3F B.T8MnA C.ZG50 D.70
纯铁的熔点为( C )。
A.1548℃ B.1438℃ C.1538℃ D.1638℃
供给轧辊冷却水的作用是( C )。
A.润滑 B.降低轧件温度 C.降低轧辊温度 D.清除氧化铁皮
连轧生产中(小断面),为保证有一恒定小张力,一般采用( B )。
A.电机调速来实现 B.活套来实现
C.增大或减少压下量来实现 D.增加轧制速度
轧件变形抗力越大,轧辊弹跳( A )。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与之无关
热轧带钢时一般卷取温度为( C )。
A.250~350℃ B.350~450℃
C.550~650℃ D.650~750℃
板坯厚度由250mm轧到220mm,相对压下率为( B )。
A.1.2% B.12% C.10%
“GB”是( A )的缩写代号。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行业标准 D.内控标准
轧钢按轧制时轧件与轧辊的相对运动关系不同可分为( A )、横轧、和斜轧。
A、纵轧 B、周期轧制备 C、旋压轧制
加工硬化使金属的硬度( B )。
A、 降低 B、升高 C、不变
金属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产生相对移动的现象称为( B )。
A.孪生 B.滑移 C.屈服
上辊调整装置又称为( B )。
A.导卫装置 B.压下装置 C.传动装置
碳素钢终轧温度一般不能低于( C )
A、1000℃ B、800 ℃ C、900℃
按钢的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 A )。
A.碳素钢和合金钢
B.结构钢、工具钢和特殊钢
C.平炉钢、转炉钢、
D.电炉钢和感应炉钢
轧件被轧辊咬入的力是轧辊与轧件之间的( B )。
A.张力 B.摩擦力 C.轧制力 D.弹力
热轧的含义是( B )。
A.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轧制
B.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轧制
C.在高于室温的温度下进行的轧制
D. 在低于室温的温度下进行的轧制
轧辊咬入轧件的条件( A )。(μ为轧辊与轧件之间的摩擦系数)
A.μ>tanα B.μ<tanα C.μ=tanα D.tanα与μ无关
金属变形温度高于金属的再结晶温度的轧制叫( C )。
A.常温轧制 B.冷加工 C.热加工 D.温加工
带钢的上辊辊径( A )下辊,会造成带钢头部出现“翘头”。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判断
在轧制同一规格带钢的过程中,层冷采用集中冷却得到的带钢强度要比分组冷却得到的带钢强度( B )。
A.视情况而定 B.高 C.低 D.相同
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一般随炉冷),以达到接近平衡组织的热处理工艺,称为( D )。
A.正火 B.回火 C.淬火 D.退火
带钢产生中浪是由于带钢的中部延伸( A )边部延伸。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不等于
钢材出轧机后往上翘,此种轧机采用( B )。
A.上压力思轧制 B.下压力轧制 C.等压力轧制 D.不等边压力轧制
形状特殊的孔型或轧件在轧制过程中,迫使金属有较大的宽展,这种宽展称为(C)。
A.自由宽展 B.限制宽展 C.强迫宽展 D.鼓形宽展
钢在加热时,单位时间升高的数值,叫做钢的(C)。
A.加热温度 B.升温速度 C.加热速度 D.温度梯度
具有刚性大、磨擦系数小、维护使用方便,产品易于系列化,但不耐冲击,不适于高速工作的轧辊轴承是( C )。
A最小轴承 B 最大轴承 C滚动轴承 D以上都不对
含碳量的高低,碳素钢常分为高碳钢、( C )碳钢、低碳钢。
A 锰 B 磷 C 中 D非
板带连轧机的速度锥指的是 C 。
A. 轧机的最高速度之间的范围 B. 轧机的最低速度之间的范围
C. 轧机最低和最高速度之间的范围
板带钢轧制的 A 是板带轧制制度最基本的核心内容。
A.压下制度 B.张力制度 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