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林语堂.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生活的艺术.林语堂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 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 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 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 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 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 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 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 年在美国与人创 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 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内容提要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 功的又一英文作品。该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 且接连再版四十余次,并为十余种文字所翻译。 林语堂在书中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 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 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 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 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 自序 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 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我本想题这 书的名字为“抒情哲学”,用抒情一词说明这里面所讲的是一些私人的观念。但是这个书名似 乎太美,我不敢用,我恐怕目标定得太高,即难于满足读者的期望,况且我的主旨是实事求 是的散文,所以用现在的书名较易维持水准,且较自然。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 便已觉得心意满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 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 壤一寸一分呢? 我颇想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写这本书。把偶然想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 事安插进去,这将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并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 恐怕这种文体现在不很流行,没有人喜欢读,而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我 所说的对话,它的形式并不是像报纸上的谈话或问答,或分成许多段落的评论;我的意思是 指真真有趣的、冗长的、闲逸的谈论,一说就是几页,中间富于迂回曲折,后来在料不到的 地方,突然一转,仍旧回到原来的论点,好像一个人因为要使伙伴惊奇,特意翻过一道篱笆 回家去一般。我多么喜欢翻篱笆抄小路回家啊!至少会使我的同伴感觉我对于回家的道路和 四周的乡野是熟识的……可是我总不敢如此做。 我并不是在创作。我所表现的观念早由许多中西思想家再三思虑过,表现过;我从东方所 借来的真理在那边都已陈旧平常了。但它们总是我的观念,它们已经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它 们所以能在我的生命里生根,是因为它们表现出一些我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当我第一次 见到它们时,我即对它们出于本心的协调了。我喜欢那些思想,并不是因为表现那些思想的 是什么伟大人物。老实说,我在读书和写作时都是抄小路走的。我所引用的作家有许多是不 见经传的,有些也会使中国文学教授错愕不解。我引用的当中如果有出名人物,那也不过是 我在直觉的认可下接受他们的观念,而并不是震于他们的大名。我有一种习惯,最爱购买隐 僻无闻的便宜书和断版书,看看是否可以从这些书里发现些什么。如果文学教授们知道了我 的思想来源,他们一定会对这么一个俗物显得骇怪。但是在灰烬里拾到一颗小珍珠,是比在 珠宝店橱窗内看见一粒大珍珠更为快活。 我的思想并不怎样深刻,读过的书也不怎样广博。一个人所读的书太多,便不辨孰是孰非 了。我没有读过洛克(Locke,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休姆(Hume,十八世纪苏格兰哲学 家)或勃克莱(Berkeley,十七世纪爱尔兰哲学家)的著作,也没有读过大学的哲学课程。 在专门技术上讲,我所应用的方法、所受的训练都是错误的,我并不读哲学而只直接拿人生 当做课本,这种研究方法是不合惯例的。我的理论根据,大都是从下面所说这些人物方面而 来:老妈子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思想

文档评论(0)

maxmi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