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教师new祥解.ppt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7章教师new祥解.ppt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 标志:教学规范 教学个性 教学品牌 行为:学会操作, 学会反思, 学会研究 特征 主要关注 主要关注 主要关注 模仿、任务 对象、效能 规律、教学艺术 新任教师 合格教师 特色教师 学科带领人 积累期 成熟期 创造期 叶澜:“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阶段名称 时 限 主要特征 1.“非关注”阶段 正式教师教育之前 无意识中以非教师职业定向的形式形成了较稳寄存的教育信念,具备了一些“直觉式”的“前科学”知识教师专业能力密切相关的一般能力。 2.“虚拟关注”阶段 师范学习阶段 (包括实习期) 对合格教师的要求开始思考,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某些经验,对教育理论及教师技能进行学习和训练,有了对自我专业发展反思的萌芽。 3.“生存关注”阶段 新任教师阶段 在“现实的冲击”下,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专业发展的忧患意识,特别关注专业活动中的“生存”技能,专业发展集中在专业态度和动机方面。 4.“任务关注”阶段 随着科学基本“生存”知识、技能的掌握,自信心日益增强,由关注自我的生存转到更多地关注教学,由关注“我能行吗?”转到关注“我怎样才能行”。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不再受外部评价或职业升迁的牵制,自觉依照教师发展的一般路线和自己目前的发展条件,有意识地自我规划,以谋求最大程度的自我发展,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积累了比较科学的个人实践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及策略 新教师 入职 辅导 教师的 在职 培训 以取得学历、学位或升 等升级资格为主要目标 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改进教学实践为主要目标 安排一个有序的计划,系统、持续地帮助 新教师,使之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即反思性教学 请骨干教师带教(最直接的办法) 新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途径有 写反思日记 观摩分析 集体讨论研究 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二、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 一是专业性培养,二是教师资格考察制度 (二)加强教师在职提高 教学反思:反思教育对象、反思自身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教育哲学以及教学过程。 校本培训: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岗位练兵、教师主体地位。 校外支援与合作: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 教师职业的专门学校培养阶段 师范教育产生发展师范教育是社会化大机器生产和普及义务教育的产物。1681年法国天主教徒拉萨尔首创师资训练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1694年德国哥达在世界上兴办第一所师范学校。师范教育体系的确立和大规模的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初等师范教育兴起并向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中等师范教育普遍实施并向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第三阶段,二战以后,高等师范教育普遍实施并向多样化和更高层次发展。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师范院校开始衰落,师范学院培养的中小学教师仅占全国总数的20%,80%的教师则由综合大学教育学院和文理学院教育系培养;德国从1978年起,有些州已明令中小学教师一律由综合性大学培养。中国师范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1879年盛宣怀在其创办的南洋公学中首设“师范院”,1902年张謇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但到1949年旧中国,只有12所高师,在校生1.2万人;中师610所,在校生15.2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到2003年高等师范院校增加到300所左右,师范教育逐步由三级师范体系向二级师范体系过渡,不远的将来中师将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师范教育的舞台。 第四节 师生关系 教师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 基本观点 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 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 学生服从教师 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 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德国) 凯洛夫(前苏联) 卢梭(法国) 杜威(美国) 赫尔巴特认为,师生关系是给予和接受的关系,学生是装知识的口袋和容器。 凯洛夫认为,课堂教学永远是在教师领导下进行的,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知识,并提出了“三中心”理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儿童中心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卢梭,他认为应把人的天性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他在《爱弥尔》一书中以“自然教育”来否定“人为”的教育,儿童一直是被置于无外力强制的中心地位。 杜威认为教育是使人类“与身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一切知识、观点都来自儿童亲自参与活动所获得的直接经验,由此提出,儿童是太阳,“而教育的一

文档评论(0)

lo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