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走一种流动性婚居模式及其隐忧——基于对江汉平原J村的考察.pdfVIP

两头走一种流动性婚居模式及其隐忧——基于对江汉平原J村的考察.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 M Y K 2015 年第 4 期 , 0.4 2015 第 3 0 卷 南 方 人 口 Vol. 30 (总 1 3 0 期) SOUTH CHINA POPULATION General No. 130 “两头走”:一种流动性婚居模式及其隐忧 —— 基于对江汉平原J 村的考察! 李永萍慈勤英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430072) [ 摘 要 ] 近年来, “ 两头走” 作为一种新的婚居模式开始在部分农村兴起。基于江汉平原的田野经 验,发 现 “ 两头走” 是农民的实用主义逻辑的折射,它由农民的家庭人口结构、人情维系之需要以及 家模式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而成。 “ 两头走” 种流动式婚居模式虽然呼应了母家庭的利益需求, 并赋予了子代家庭以较大的自由,但实际上导致了代际关系失衡、家庭关系形式化、子代家庭负担 重以及父代养老风险增加等问题。 [ 关键词] 两头走;婚居模式;流动性;隐忧 [ 中图分类号] C 92 -0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4-1613 (2 0 1 5 ) 0 4 -0 0 2 6 -0 ―、问题的提出 婚居模式是指婚姻当事者婚后的居住状况及与其父母家庭的关系(于光君,2010)。中国历史 上一直存在有两种婚姻制度,即 “嫁娶式婚姻”和 “招赘式婚姻”,与之对应, 在 着 “从夫 居”与 “从妻居” ( 女婿)两种婚居模式。其中, “从夫居”是一种对主流的婚居模 式,而 “从妻居”则只在部分 在,且由于“从妻居”只能通过招婿婚姻的形式表达, 因而一直以来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 “从妻居”是 对 “从夫居”的模拟,男女双方在其中角色互 换,由女方家庭“嫁女儿”变为男方家庭“嫁儿子”,其遵循的仍然是父系家长制的逻辑。一般而 言,女方招上门女婿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 ,李树茁将招赘式婚姻分为应时性和制度 性两种,应时性招赘婚姻以“保存性”为主要目的,往往是农民出于传宗接代的被动选择;而制 度性招赘婚姻则以“实用性”为主要目的,是农民出于劳动力需求、养老保障等的主动选择(李 树茁,1999)。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展, “从妻居”日益普遍,并从局限于招赘婚姻扩展为 一种出于“家庭策略” (尹旦萍,2012)的选择。 “从妻居”的普遍化引起了学界的兴趣,并对 “从妻居”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总的来看,当前学界关于婚居模式的研究 主要围绕“从夫居”向 “从妻居”的转型,有意无意的将从“ 居”视为婚姻模式转型的终点 (杨菊华,2008)。这种现代化的视角忽视了实践中的婚居模式的复杂性。 ①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3JZD020)。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资助,项目批准号2015117010201 $ * [ 收稿日期] 2 0 1 5 -0 3 -2 0 [ 作者简介] 李永萍,女,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慈勤英,女,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