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壹 贰 石斧 壹 贰 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 壹 贰 干阑式建筑 是一种以桩木为基础,构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用桩柱绑扎方式立柱、架梁、盖顶的半楼式建筑,是巢居的继承和发展。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遗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木构建筑。 原始人的住所,先是以天然洞穴作为栖身之处,所谓“昔者先王,未有宫窑,冬则居管窑,夏则居槽巢……”(《礼记·礼运》) 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型房屋复原图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河姆渡遗址水井井架和草顶复原图 新石器时期建筑的技术、艺术成就 (1)创造了聚落、居住建筑、陶窑、祭坛等多种建筑形式,为后代建筑的发展奠定了最早和最基本的基础。 (2)在结构上,窑洞、木梁架和干阑三种类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基本确立了以后几千年中国传统建筑的土木结构形式。 (3)坯砖、木骨泥墙、烧烤地面、白灰面及室外散水等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应用,不但大大改善了当时建筑的使用及人们的生活条件,而且还为后世长期所沿袭。 (4)审美观念亦已反映到建筑中。例如室内墙面涂以白灰,不但增加了亮度,也增加了美观。 (5)环绕向心、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等建筑布局原则及若干基本几何形体的应用,已大量应用于或体现在聚落、祭坛和居住建筑之中。 《中国设计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原始社会时期 牙骨雕和玉雕的设计形式 第五节 ? 新石器时代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出土文物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新沂市出土有绿松坠、绿松石蝉与蛙等工艺品;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有硝玉、绿松石、玛瑙等饰品,在郑州有一枚阴雕弦纹骨质指环是最古老、最完美的戒指。较多的玉雕有玉斧、玉铲、玉刀,以生产工具为主;形态简单的玉壁、玉璜、玉珏、玉珠,以岫玉为主。 ?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 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彩陶的设计艺术 在实用的器物上进行装饰,发生于漫长的人类早期发展史中。中国彩陶几乎没有无装饰的器物,装饰之美成为它的特色,当之无愧名之为“彩陶”。 请归纳仰韶文化彩陶的装饰发展特点 1、装饰内容的演变 2、形式法则的演变 装饰形式演变 半坡型 庙底沟型 马家窑型 半山型 装饰内容较具体 图案逐渐抽象 马厂型 曲线和直线,强调对比 分割、对比、节奏动感强 纹样以直线构成为主 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约的发展轨迹 彩陶器形的设计 彩陶的器形在前两期即半坡型和庙底沟型时期还是以实用为主。进入马家窑型时期,已经有了明显的对器形美感的认识,器形逐渐完美而统一起来,到半山型时期达到高度完美和统一;半山型彩陶罐这种圆满鼓腹的造型也是母性特征的表现,而马厂型彩陶器形则体现了男性美特征。 类型 造型 装饰 表现手法 距今年代 半坡 类型 盆(圜底) 鱼纹 人面纹 由写实到抽象 直边三角形 约7000-6000 庙底沟类型 鼓腹小平底钵 鸟纹、 变体鸟纹、花瓣纹 双关手法(色彩双关) 曲边三角形 约6000-5000 马家窑类型 罐、杯 豆、勺 点、螺旋纹 波纹 繁彩、内彩 约5000 半山 类型 直颈鼓腹壶 漩涡纹、 葫芦纹、 锯齿纹 多效装饰法、 双关手法(形体双关)、 黑彩、红彩并用 约4500 马厂 类型 小口双腹耳罐、 有提梁、双连、带流单把杯 四大圈纹 人形纹、回纹、网格纹 注意大效果,盛行陶衣 浮雕发达、嵌骨珠 约4000 彩 陶 艺 术 特 点 比 较 当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又兴起了“黑陶文化”,又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现属章丘县)龙山镇,所以又称为“龙山文化”。 早期龙山文化又称“庙底沟第二期文化”其陶器以黑陶和褐黑陶为主,器形以平底器为主,其次是三足器和圈足器。 典型龙山文化以山东为中心。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薄而光的蛋壳黑陶大量出现。 陶鬶,蒸煮器。它是由陶鼎演变而来的,以三条肥大中空的款足代替了鼎的实心足,扩大的用火加温时的受热面积。器颈部拔高,整体造型宛如一只昂首挺胸的大鸟,形态别致。体现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造型设计思想。 良渚文化,代表了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制作作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

文档评论(0)

文档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