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一章核酸的高级结构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真核生物核蛋白体 以小鼠肝细胞为例:共有四种rRNA 5S rRNA 28S rRNA 5.8S rRNA 18S rRNA 小亚基含18S rRNA和30多种蛋白质; 大亚基含28S、5.8S、5S三种rRNA,近50种蛋白质。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s of Nucleic Acid 一、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1、大分子性质: 核酸的分子量很大,一般为106~1010。核酸溶液粘度大(抗剪切力差)。 粘度:DNARNA 2、溶解性: DAN为白色纤维状固体,RNA为白色粉末;都微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常用乙醇从溶液中沉淀核酸。 3、核酸的酸碱性质: 核酸中的磷酸和碱基均能发生两性解离。核酸是两性电解质。因磷酸的酸性强,通常表现为酸性。 DNA等电点 4—4.5;RNA等电点 2—2.5。 4、紫外吸收 在核酸分子中,由于嘌呤碱和嘧啶碱具有共轭双键体系,因而具有独特的紫外线吸收光谱,一般在260nm左右有最大吸收峰,可以作为核酸及其组份定性和定量测定的依据。 1. DNA或RNA的定量 OD260=1.0相当于 50μg/ml双链DNA 40μg/ml单链DNA(或RNA) 20μg/ml寡核苷酸 2.判断核酸样品的纯度 DNA纯品: OD260/OD280 = 1.8 RNA纯品: OD260/OD280 = 2.0若溶液中含有杂蛋白或苯酚,则A260/A280比值明显降低。 3、判断DNA是否变性 在DNA的变性过程中,摩尔吸光系数增大(增色效应) 在DNA的复性过程中,摩尔吸光系数减小(减色效应) OD260的应用 二、DNA变性和复性 1、概念: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的分子量不变,二级结构中的氢键遭到破坏,使DNA双螺旋结构部分解体;或维系DNA分子二级结构的氢键全部破坏,双螺旋解旋分离成两条DNA单链,即分子量二分化的过程。 (一)DNA变性 两条单链 继续 迅速冷却 DNA变性的本质是双链间氢键的断裂 ▲ 实质: 破坏DNA的空间结构 OD260增高(增色效应); 粘度下降; 比旋度下降; 浮力密度升高; 酸碱滴定曲线改变; 生物活性丧失。 2、变性后的理化性质 : (二)DNA复性 1、概念: 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称为复性。 退火:复性时需较为缓慢的逐渐进行,也称退火。 Tm -25℃是较合适的复性温度。 2、影响复性速度的因素 单链片段浓度越高,随机碰撞的频率越高,复性速度越快。 较大的单链片段扩散困难,链间错配频率高,复性较慢。 片段内重复序列多,则容易形成互补区,因而复性较快。 维持溶液一定的离子强度,消除磷酸基负电荷造成的斥力,可加快复性速度。 (三)影响DNA变性的因素 酸 碱 热 变性剂 (尿素) 有机溶剂 (乙醇) Tm:变性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范围内完成,在这一范围内,紫外光吸收值达到最大值的50%时的温度称为DNA的解链温度,又称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m)。其大小与G+C含量成正比。 (一)温度对DNA变性的影响 DNA的Tm一般在70~85℃之间。 例:变性引起紫外吸收值的改变 DNA的紫外吸收光谱 增色效应:DNA变性熔解时,DNA的紫外吸收光密度将出现由低到高的急剧变化,而最大吸收波长不变的现象。 热变性 解链曲线:如果在连续加热DNA的过程中以温度对A260(absorbance,A,A260代表溶液在260nm处的吸光率)值作图,所得的曲线称为解链曲线。 酸碱的作用,或者说介质中pH的改变,可导致DNA变性。原因: 在酸性条件下,以氢键形式存在的-NH2被滴定, 在碱性条件下,以氢键形式存在的酮基将转变为烯醇式羟基而被滴定,从而导致氢键破坏的缘故。 (二)pH对DNA变性的影响 在25℃、0.05mol/L NaCl 溶液中,从中性到pH4.5左右约发生10%的酸变性,在这一pH范围内的变性是可逆的。若pH继续下降,则变性程度随之加深,至pH3左右,不可逆变性增加;若降至pH3以下,则发生完全不可逆变性。 当介质pH上升到11~12之间,发生不可逆变性,超过12,则发生完全不可逆变性。 通常,当介质pH在5.5~8.5的范围内室,DNA的Tm值变化不大。 (二)pH对DNA变性的影响 此外,酸碱变性还与DNA的碱基组成有关。 GC含量丰富的DNA对酸碱抗性大, 这与GC比AT能多形成一对氢键有关。 (二)pH对DNA变性的影响 在中性条件下,由于DNA中存在许多GC碱基对,从而增加了DNA抗热变性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