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笔记的史料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人笔记的史料价值 来新夏 (一)缘起 笔记的原始,前人因其为小道,论者盖鲜。清代学者渐多注意而说者不一,主要有二说: 一是将笔记与小说混论,如乾嘉学者赵怀玉在为杨敬之所撰《巽绎编》写序时仍说: 张平子《西京赋》云: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列于班史《艺文志》者十五家千三百八十一篇,盖诸子之支流,稗官之所出也。厥后代有作者,其书满家,如经史大端,街谈巷语之委琐,往往收之。体例至宽,庄雅间出,虽见浅见深,视其人之所自得,而陈善遏邪,轨于名教,无戾立言之首,则古今作者所同也1。 杨敬之所撰《巽绎编》分述录、摭谈、志闻、说异四目,无疑当是笔记。赵氏既为此书作序,所论似以笔记与小说为一类而谓笔记之源同于小说。 稍晚的李光廷为方濬师《蕉轩随录》写序时说: 穿穴罅隙,爬梳纤惠,大足以抉经义传疏之奧,小亦以穷名物象数之源,是曰考订家,如《容斋随笔》、《困学纪闻》之类是也。朝章国典,遗闻琐事,巨不遗而细不弃,上以资掌故,而下以广见闻,是曰小说家,如唐《国史补》、《北梦琐言》之类是也。2 此说合考订与小说为笔记,然究其所谓小说家之《国史补》等所记多为掌故旧事,又应归于杂记。其混论笔记与小说者甚明。 二是将笔记推源于杂记考辨。清初学者毛奇龄曾说: 考之稗官著作,原有二家。一则集事以资用,一则考义以资辨。……王仲壬作《论衡》则实创为考核辩驳之文以助谈议。故后之为稗官记者,杂记之外,复有论说,如笔谈、丛书、随笔、友议诸书,每可为谈议所藉,如所称考义资辨者。3 乾嘉学者李兆洛亦称: 读书之士,著书流览之暇,往往有丛残之义,偶触之思,或简策之小言,或宾朋之苑语,心所属者,随而笔之,当时以备遗忘,后人遂资考证。其端自《论衡》、《古今注》等发之,唐宋以来,乃益繁夥。4 毛、李二氏推源于《古今注》差近,而《论衡》则似未洽。但以随录杂记考辨为笔记之始,比赵、李之说似更接近于笔记体裁的实际。 近人对笔记则更进而加以研究论述。有的认为: 笔记这种文体,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5 该文所谓“始于汉魏”是指蔡邕《独断》、应劭《风俗通义》、崔豹《古今注》、刘义庆《世说新语》等“未成(笔记)文体”之作;所谓“兴于唐宋”则指封演《封氏闻见记》、李肇《国史补》、赵璘《因话录》和刘肃《大唐新语》等而言。论文作者认为这些才是“开始出现了用随笔形式记述作者见闻”之作。总观其意所指:笔记之首始于汉魏而笔记之体则定于唐宋。 刘叶秋氏则按笔记不同内容而论其肇端说: 小说故事类与历史琐闻类的笔记源于先秦而形成于魏晋,因为先秦古籍中,虽有这两类笔记的内容与形式,尚未辑为专书。考据辨证类的笔记则始于汉代而发展于唐宋,因为在汉代这种笔记还是经传的附庸,至唐宋才渐渐由附庸蔚为大国。6 王、刘二说虽文字有异而立论相类。他们都承认笔记始于汉魏而兴于唐宋。这一说似可成立,因为任何著作之体不论引据何种渊源,确定何一始年均窒碍难行,实以原始决非一处一时,必为融合多种来源经过一段发展而后方能定型。所以由汉魏至唐宋这一过程是完全合理的。 基于对笔记原始有混同于小说的说法,因而也影响到对笔记的分类。明人惠康野叟就曾作为小说家一类而分种别为六,他说: 小说家一类又自分数种。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是也;一曰传奇,飞燕、太真、崔莺、霍玉之类是也;一曰杂录,世说、语林、琐言、因话之类是也;一曰丛谈,容斋、梦溪、东谷、道山之类是也;一曰辨订,鼠璞、鸡肋、资暇、辨疑之类是也;一曰箴规,家训、世范、劝善、省心之类是也。丛谈、杂录二类最易相紊,又往往兼有四家;而四家类多独行,不可搀入二类者。至于志怪、传奇尤易出入,或一书之中,二事并载;一事之内,两端具存,姑举其重而已。7 这一分类很明显是据传统所谓笔记小说为一而区划,实际上其中仅丛谈、杂录与笔记差近,而其他四类则纯为小说,此正撰者所谓“四家类多独行,不可搀入二类者”之意。 清嘉庆时陈琮为诸联《明斋小识》所写序中将所谓说家分为四种,即: 一为录事,如《西京杂记》、《南部新书》之属是也;一为纪异,如《搜神》、《洞冥》、《齐谐》、《诺皋》之属是也;一为丛谈,如临川《世说》、《云溪友议》之属是也;一为合纂,如《梦溪笔谈》、《石林燕语》之属是也。 这一分类比前一分类简要而接近于笔记的实体。它所列的录事、丛谈、合纂三种无疑均为笔记之属。 近人进行笔记分类研究的有刘叶秋氏,他将魏晋至明清的笔记大致分为三类即: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8他虽未完全摆脱混同笔记小说的痕迹,但据此分类以考察历代笔记还是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与此同时,王多闻在其《笔记杂谈》一文中则分杂记(《国史补》、《啸亭杂录》等)、杂说(《容斋随笔》、《广阳杂记》等)、杂考(《困学纪闻》、《陔余丛考》等)三类,则已摒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