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六版超敏反应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麻风病人 结 核 结核菌素试验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常见疾病 Contact dermatitis reaction to leather 常见疾病 Contact dermatitis reaction to mango sap 常见疾病 总结 IV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的,效 应性T细胞主要为CD4Th1细胞 常见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 Immune-Mediated Hypersensitivities 型别 Ⅰ型 Ⅱ型 Ⅲ型 Ⅳ型 参加成分 特异性免疫物质 非特异性物质 IgE IgG、IgM IgG、IgM 致敏T 肥大、嗜碱、嗜酸性粒细胞 补体、MΦ、NK 补体、中性粒、嗜碱性粒、血小板 细胞因子、 MΦ 发生 机制 临床常见疾病 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反应;血细胞减少症;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甲亢;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Arthus反应;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小 结 类型 Ⅰ Ⅱ Ⅲ Ⅳ Ab IgE IgG, IgM IgG, IgM - 补体 - + + - 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Mφ NK 中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血小板 Th1 CTL Mφ 超敏反应的特点 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 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 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 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思考题 试述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病机制。 花粉过敏症是何种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和治疗原则是什么? 试述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 简述超敏反应的特点。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 RB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药物或病毒 RBC 自身抗体 RBC 抗原抗体复合物 激活补体 红细胞膜 C9 C8 C 5b 6 7 自身抗原 Type II hypersensitivity induced by exogenous agents 常见疾病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可由Ⅱ、Ⅲ型超敏反应引起,Ⅱ型占20%左右。 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之间存在异嗜性抗原 链球菌使肾小球 基底膜抗原改变 补体、ADCC及吞噬细胞参与 肾小球基底膜表面形成Ag-Ab复合物 肾小球基底膜损伤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1.临床特点 以肺出血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 2.发生机制 肺泡基底膜抗原改变 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 产生IgG类抗体 肺泡基底膜和肾小球基底膜存在共同抗原 肾、肺组织损伤 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刺激型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2.抗体 --- 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 3.效应细胞和分子---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 Ⅱ型超敏反应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总结 III型超敏反应 又称免疫复合物型(immune complex type)或血管炎型(vasculitic type)超敏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IgG、IgM类)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沉积在组织,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参与下,引起组织损伤。 抗原 — 可溶性抗原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组织损伤特点 III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抗原 内在抗原 变性IgG,核抗原 外来抗原 微生物、寄生虫感染 生物制剂(如抗毒素血清)、药物等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抗原成分在体内长期滞留 — 先决条件 形成IC的大小 抗原抗体的比例 组

文档评论(0)

基本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