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桐柏山L构造岩的构造特征与形成环境探讨.pdfVIP

桐柏山L构造岩的构造特征与形成环境探讨.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 质科 学 2014年4月 CHINESE JOURNALOFGEOLOGY doi:10.3969/j.issn.0563-5020.2014.02.014 桐柏山L构造岩的构造特征 与形成环境探讨毒 刘 欢1 宋传中1 林寿发1’2 李加好1 黄 鹏1 王 微1 韩建军1 杨 帆1 (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合肥230009; 2.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球科学系安大略省滑铁卢市N2L3G1) 摘要桐柏山太白顶、殷店和天河lZl一带,发育有大量的L构造岩,拉伸线理极其发育,面 理较弱,线理产状向南东东倾伏,倾伏角为1。一20。。桐柏山L构造岩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在 三维空间上,L构造岩强烈发育杆状构造,这种“杆”状构造是由大量沿x轴方向定向排列连 在一起的椭球体矿物构成的;其变形机制主要为石英的颗粒边界迁移和长石的位错蠕变;形 成的平均压力为0.59GPa,平均温度为550℃~600℃,形成于中.高温一中压环境,变质相为 高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形成深度大致在15~20 km,属于中地壳的产物。L构造岩在桐柏 山的发现可能反映了桐柏山造山带中桐柏杂岩岩块相对两侧榴辉岩岩片具有近东西向挤出构 造的特征。 关键词桐柏山 L构造岩温压条件挤出构造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14)02—542—14 桐柏造山带位于中国的中央造山带——秦岭一大别一苏鲁造山带的中段,向西以南 阳盆地为界与秦岭造山带相望;向东以大悟断裂与西大别相接,它是研究中央造山带构 造演化的关键地区,记录了华南与华北陆块在古生代时期的拼合过程。关于桐柏造山带 的构造格局前人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桐柏山背形构造已经被多数地质学家认同(王国灿, 一套桐柏杂岩,其岩性以片麻状花岗岩为主,两侧对称发育两条榴辉岩带,构成背形构造 的两翼(崔建军,2009;刘晓春等,2013),桐柏杂岩与两条榴辉岩带之间则发育两条大 型的韧性剪切带。关于桐柏杂岩和南北两条韧性剪切带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近期 笔者在桐柏杂岩中发现一套典型的L构造岩,该构造岩可能对认识桐柏杂岩和两条韧性 剪切的构造关系以及桐柏造山带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该套L构造岩主要出露 在桐柏山顶部和大别山南缘靠近殷店一马垅剪切带的位置,构造岩中拉伸线理极其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扬子板块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成矿” (编号:1212011121114)资助。 刘欢,男,1988年9月生。博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liuhuanhefei@163.com 宋传中,男,1954年12月生,教授。构造地质学学专业。本文通讯作者。E-mail:ezson969@163.130re 2013—11—16收稿,2014—01-21改回。 2期 刘欢等:桐柏山L构造岩的构造特征与形成环境探讨 543 育,而面理发育较弱,为一种特殊环境下构造变形的产物。该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特殊,发 育规模大(沿造山带发育大于100km),已成为秦岭一桐柏一大别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 重要记录。 目前,关于L构造岩,国内外地质学者已经有一定研究,其可见于褶皱构造的枢纽部 and and and and 位(HolstFossen,1987;SylvesterJanecky,1988;PoliOliver,2001;Solar et and and al,1979;Flinn,1992;F

文档评论(0)

zxl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