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言”到“五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二言”到“五言”

从“二言”到“五言”   课题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计划专项项目;项目编号:14JK1244;项目名称:文艺复兴和魏晋时期人的主体精神的比较研究。 中国论文网 /5/view-7138762.htm   摘 nbsp;要:诗歌形式从“二言”到“五言”的变迁,走过了从简拙到丰富,从粗糙到精致,从拟作到古典的发展成熟之路。“四言”和“五言”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意义,暗合不同时代的审美情态、道德需求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诗歌形式;四言诗歌;五言诗歌;规律   作者简介:赵前明(1970-),男,汉族,陕西省宝鸡市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外国文学、文化人类学和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nbsp;[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3-0-02   中国文学的源头无疑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远古呈现出质朴简约的“二言”特点,后历经《诗经》的“四言”体式,穿越《楚辞》的“骚体”,于汉萌发、于魏晋、唐时成就“五言”大观,后虽有“六言”出现,但终气息奄奄,未能动摇“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1]的地位。从“二言”到“五言”,诗歌走过了从简拙到丰富,从粗糙到精致,从拟作到古典的发展成熟之路。   一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到的“杭育杭育派”,《礼记复杂。这当是古人古朴简约风貌的体现,是远古文字、音乐韵律尚欠丰富的体现。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表现复杂的文化历史内容,表达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日益成为需要,文学自身积淀的经验,文字词汇的不断丰富,新的乐器乐曲的不断发明创作,统治者对文学教化作用的日益重视,终于促成《诗经》四言诗的繁荣。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诗乐一体的特点得到继承和强化。与二言歌谣相比四言诗的容量增加,表情达意更充分曲折,更适宜歌唱演出。郑玄《毛诗传笺》注《豳风》曰:“豳风,《七月》也,……豳雅,亦《七月》也,豳颂,亦《七月》也”。有人以为是说《七月》一诗可分别用风、雅、颂三种乐调演唱,或可佐证四言诗在歌唱上的优势。同时,四言一句,四句独立成章,整齐有序,又加以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叠字、叠韵的修辞技巧,使四言诗摆脱了二言歌谣艺术性不足的缺憾,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大大增强,成为真正的诗歌艺术。整饬严肃,舒缓典雅在文化上也许暗合周人的审美情态、道德需求、思维方式,为中国文化定下了基调。后世的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追溯到《诗经》。   二   四字句节奏鲜明但略显短促,雍容典雅却又板滞凝重。风、雅、颂不同风格的音乐不仅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制约,而且还影响了诗歌的表现形式。加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思想自由,无疑动摇了四言诗的社会基础和心理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散文的勃兴,四言诗终趋衰落。无论社会还是诗歌本身都渴望新的发展和突破。楚辞突破四言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吸取散文笔法,成为一时之盛,但大约两百年后,句式比较自由的骚体也难乎为继,五言诗体终于发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生命力最为旺盛的诗歌形式。   从“四言”到“五言”,诗歌句式上的一字之变意义重大,自不待言。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却有探讨的价值。其中的外部原因,当与南北文化的合流相关,当与两汉乐府诗的影响相连(特别是乐府中的少数民族乐曲),当与道教的传教有涉。其中的内部原因,当符合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有文学发展积累的因素,也有五言诗自身在表现力、语法结构、节奏韵律等方面更符合汉语的语音词汇特点的优势。   从战国到秦汉,南北文化的交流以战争、迁徙、统一的方式加强了,这种文化合流的趋势,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汉赋和五言诗的兴起。刘勰说赋“讨其源流,信兴楚而盛汉矣”。[2]汉初的统治者生于楚地,对楚文化的偏爱显而易见。西汉初的赋,从内容和形式上看,确是楚辞的流裔,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许多句式就颇像屈原的《离骚》,只是句式更趋散文化罢了。武帝时期的汉大赋基本上采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而这种形式可以看作是以《诗经》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南方文化杂糅的结果,是南北两种文化相持,南北两种审美心态交织并存的结果。《诗经》的四言和楚辞的六言杂糅的结果是汉赋从韵文趋向散文化,形成韵散结合的新型结构和节奏。五言诗的句式介乎《诗经》与楚辞之间,融风骚于一体,最终被人们普遍接受。   五言诗也孕育于汉代乐府民歌的母体。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样式的改革往往和流行乐曲的声调有关,汉代楚音的流行,导致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从而导致诗歌体式的演变。汉代乐府诗歌的曲调主要有来自中土流行的五言歌谣,和来自北狄西戎的鼓吹曲(均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