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九前夕访苏见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一九前夕访苏见闻

八一九前夕访苏见闻   24年前我对苏联的一次访问,所见所闻所感,迄今记忆犹新。 中国论文网 /4/view-7140764.htm   那是1991年7月末,我应邀出席亚太地区大学校长会议,会议在海参崴港湾一艘大型客轮“肖洛霍夫号”上举行。会后,我应苏联远东大学、新西伯利亚大学和莫斯科财政大学等院校的邀请,从海参崴出发,由东往西,横穿欧亚―新西伯利亚、莫斯科,到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后经伊尔库茨克回国。   巨大的反差   历时近3周的考察访问,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但也非常“刺激”。惊讶、困惑、大失所望,真可谓百感交集。从苏联归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种郁闷和沉重的心绪久久挥之不去。而此前出访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过这种心情。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及其严重后果,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 在“肖洛霍夫号”游轮上合影。左二为作者,左三为韩国培材大学校长,右一为当时的翻译,后来为辽宁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程伟   我到海参崴的第一印象就是市容市貌破旧不堪,商店货柜空空荡荡,完全是一副衰败的景象,这既让我大吃一惊,又非常费解。“搞了70多年怎么会是这般景象!”这种困惑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的一位院士请我到他家做客。在远东,当时只有4位院士,他是其中之一。他是世界著名的海洋生物研究专家,年逾七十,夫人是远东大学教授。那天,远东大学校长库里列夫陪我到访。我们乘车到了一幢破旧的三层公寓楼前,下车后我举目一看,心想:“这楼房破旧不堪的外形和我10年前住的楼完全一样啊!大名鼎鼎的院士就住在这儿?”走进楼门口上楼,脚踏楼梯咯咯作响,水泥墙面直掉渣,破旧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进入院士的房门,举目四望,更觉寒酸。号称4间房,但实际全部使用面积只有80余平方米。室内陈设,除了书刊之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更不要说现代电子设备了。我一边和主人共进晚餐,一边心里想法多多。这是我踏入苏联国土之后第一次走进苏联人的家里做客。各种问号不断地浮现于脑际:“这就是号称苏联的特殊阶层生活?这就是我们批判的修正主义生活方式?”   苏联人这种寒酸的衣食住行和远东这个偌大的港口城市那种衰败不堪的景象,在我心目中出现了十分强烈的反差。不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之差,而是和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相比之差。与此同时,在我的头脑里还闪现一个更为强烈也更令我困惑的反差――我想象中的也是我青年时代从苏联电影中了解的苏联与今天我身临其境的苏联之间的反差。   在其后的西行过程中,除了新西伯利亚市之外,包括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所到之处,都存在这种令人失望的反差。   在莫斯科,我参观一间具有50多年历史的机器制造厂。一进厂门,那破旧的厂容便映入我的眼帘。走进车间,看到的是陈旧的老式机床,乱放的工具,拥挤的厂房,特别是工人扎堆谈笑、懒懒散散的场面,使我立即想起了我们的一些国营工厂的景象。“原来也是这样啊!”   在远东地区,我到一个集体农庄访问。一进村口,我看到的是一排排低矮的小木屋,破旧而灰暗。村内道路坑坑洼洼,一派萧条而沉寂的景象。20世纪50年代我在中国看了不少以集体农庄为题材的苏联电影。电影中的农庄是那样的繁荣昌盛,农民的生活是那样的美满幸福。所以我们天天喊“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可是,此时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集体农庄,与当年苏联电影中的农庄反差怎么这样大呢?   “人造集体化”的必然后果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思索,苏联有那么多土地,怎么年年都要进口粮食呢?每当我从《参考消息》上看到苏联从美国大批进口粮食时,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一面天天大骂美帝国主义,大讲苏联社会主义无比优越,一面又向美国购买大量谷物。实地考察终于解开了心头之谜。原来,苏联土地虽多,但农民种地的热情极低。低到什么程度?远东大学一位青年教师陪我参观时说,在苏联,每年秋收季节,大专院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及政府机关干部都要下乡“支农”,“帮助”农庄收割庄稼。每年1个月,年年如此,几十年一贯制。这位教师说:“今年可能办不到了,我们不干啦!”“我们支农干活,农民站在旁边看着,我们倒成了他们的雇工!”他见我闻听此言仍有不解,说道:“我告诉你一个基本概念,你就明白我们苏联为什么要年年进口粮食了。”“什么概念?”“苏联农民不会种地!尤其是我们远东地区更是如此。”   “农民不会种地?”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说怪也不怪。“人造”的集体化的后果必然如此。   新西伯利亚大学的一位副校长在陪我参观的过程中,详细地讲述了苏联集体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教训。他是一位历史学家,而且专门研究苏共党史。他说,苏联的集体化付出了巨大的历史代价。这完全是靠着强权乃至暴力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无偿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和一切生产资料。在这血腥般的集体化过程中,谁反对剥夺私有财产、抵制社会主义集体化,谁就是阶级敌人,就是反共、反苏、反社会主义的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