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饭碗里的大学课程
饭碗里的大学课程
张晓玫出名了,以一种她自己意想不到的方式。
中国论文网 /6/view-7254791.htm
无关科研成果,无关教学成绩,也无关与政府或企业合作的学术项目――让这个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出名的是:吃午餐。
2009年,她开始一对一和学生“约饭”。“我请的其实是精神食粮。”张晓玫说。如今,她差不多已请了数百顿饭。
虽然可以享受免费午餐,但在赴这桌“精神食粮”宴前,学生多少还是有些忐忑。
在2015年4月的那次午餐中,研一的王昊刚打完菜坐回饭桌前,张晓玫马上进入正题:“你对研究生生活的规划是什么?”这个问题让王昊有些措手不及。
“啊――我还没想好。”
“那你觉得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张晓玫继续追问。“核心竞争力”是“精神午餐”的“招牌菜”之一,她经常让学生想这个问题。
“研究生的规划,无外乎几种选择……你不要浪费科研方面的潜力,不要变成单纯的金融民工。”即使隔着一副黑框眼镜,王昊也能感到张晓玫目光中的锐利锋芒。她说话也是同一种风格:意思明确,声音洪亮,语速很快。
和张晓玫吃饭的好处是,一定不会冷场。“全程基本是她在讲。”王昊回忆。
“但有一就有二”,“强制性”的约饭开了个头,以后再找老师深聊学术和个人选择问题,就不会那么拘束了。
其实张晓玫刚开始尝试这种交流方式时,学生对“精神午餐”并不感兴趣。有些学生因为长期缺乏和师长深入交流的经验而紧张――在张晓玫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聊天的时候,曾有女生被吓哭;更多的学生是太忙了,比带着30个研究生、承担着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张晓玫还忙,考证、实习、恋爱,哪一样都不省心,没空赴宴。
而这些大忙人,在张晓玫看来都忙得不得其所。2008年从日本留完学回母校任教后,她见到不少学生每天事情没少做,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她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互动,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写论文的时候自己找不到主题,会追着她问到底该写什么。
在她眼里,缺乏独立思考导致的浮躁、迷茫和不清醒是学生的普遍状态。
其实吃饭只是一种手段,张晓玫真正想做的,是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的思考、思辨能力。
她给大三学生教授一门必修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算旁听生,这门专业课一学期选课人数有400多人。
“必须提前去抢位子。”金融学院的学生说。但张晓玫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和蔼可亲,不是仁慈。地道的成都人张晓玫,给学生们端上了原汁原味的川味“精神食粮”,够辣、够呛――她的课以“虐”出名。
课程的重要环节是“自由讨论”,采取文献精读加“打擂台”的模式。“自由”和“讨论”都是很好的词,真正做起来却让学生苦不堪言。
张晓玫会在一星期前布置两篇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总篇幅在30页左右,然后由小组共同依文献形成自己的报告。讨论当天,报告小组上台发言,台下的其他同学可以反驳,而且反驳有加分,发言小组守卫不住观点就可能失分。在成绩得失的刺激下,张晓玫的课上从来都是唇枪舌剑。
“身心俱疲!”在课后给张晓玫的小纸条中,有学生这样表达上完课的感受。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大学可不是来混的。”张晓玫很满意自己把学生“虐”到了。
而被“虐”过后,有些学生在期末论文后面附上给张晓玫的信,他们告诉她,自己真的学到了东西,发现了不一样的自己。
谈到未来的选择,她会劝学生:“不要都想着去四大行、去投行,自己一定要清醒。未来社会是双赢社会,只有给社会添砖加瓦,才能成就自己。”
这让已经习惯埋首各类知识点和考试的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犀利”“干练”“有思想”“有责任感”,这些是学生对她的印象。
但当规则和公平被蔑视的时候,她会露出真正的强硬,一点也不讲情面。
她记得两年前面试一个研究生,专业问题没说几句,那个学生就开始哭诉自己悲惨的身世:父亲遭遇矿难早逝,母亲弱视,他考研已经考了两年,如果再不成功,没脸见母亲。
但张晓玫一点都不同情这个示弱者,“搞得像选秀节目一样”。她感到整个面试流程被冒犯了,“不成功就可以讲故事吗?这对别的学生公平吗?”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当科学家、工程师?
30多年前,当还在上幼儿园的张晓玫碰到“你将来想做什么”这个问题时,她也会回答“想当科学家”。
但现在,她更喜欢另一种可能性:有个女孩说想开花店,喜欢她的男孩说那我就做花店的送货员。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起来很平凡,却发自真心的愿望。
“做一个平凡但不平庸的人。”这是除了“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外,张晓玫给学生的另一道“招牌菜”。平凡是接受自己可以“不成功”,不平庸,是不放弃思考。
在一次次“晓玫午餐”中,张晓玫也发现,学生们的确比较羡慕“有捷径可走的人”。这种捷径可能是“爹”、是颜值、是超越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