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生命意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生命意识

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生命意识   【摘 要】生命意识是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这在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就诗中的三种生命意识,即生存意识、主体意识和死亡意识,进行分析。 中国论文网 /5/view-7151043.htm   【关键词】鲍照;拟行路难;生命意识   一、生存意识:积极入世   一切有生命的生物都有生存意识,生存意识简而言之就是想要存在的意愿。人的生存意识是其中最为强烈和鲜明的。人类的生存意识除了基本的物质满足,更重要的是力求在世界上实现自身的存在感,也就是实现自身理想。对于鲍照来说,生存意识即是想要建功立业的汲汲心态,故而他选择了积极入世。   这样的豪言壮志,在鲍照早期的其他诗歌中也有很多,特别是一些边塞类诗,像《代出自蓟北门行》就写道“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疡”,好不豪迈!虽然鲍照没有从军的经历,但是表现了他不甘平凡,认为生命应该在更大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同时对自己的才能也表现了极大的自信和肯定。   这种积极入世的存在意识在《拟行路难》有所体现。《拟行路难》其十曰“君不见?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v坟基。”作者通过对自然界草木凋谢的观察,联想到人生亦是如此,年华易逝,但人生在世,不能终日无所事事,死后无名,劝诫人们应该把握当下,在有限的岁月中奋发图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死后的“千秋万岁”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一笔。《拟行路难》其十一曰:“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着故茎。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君当见此起忧思,及得与时人争。人生??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作者以两个“君不见”发语,引出两个反问,力度极强,让人们面对作者设定的情境,对时光以及人生进行思考,即作者所说的“起忧思”。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绝电”的比喻极言生命之短,在这样短暂生命中我们应该如何度过?作者给出了一个答案:“及得与时人争”,也就是积极入世,相信自己,不甘心庸庸碌碌地度过。《拟行路难》其十三曰“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诗中作者描写了一个从军征人的形象,春日里征人离开家乡,心中除了对家乡亲人的留恋,更多的是满怀壮志想要在沙场建功立业的拳拳爱国之心。这样的自信与豪气,与后人李白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如出一辙。虽然写的是征人,但作者何尝不是怀抱着这样的理想,想要积极入世,想要在仕途上证明自己。《拟行路难》其十八中“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莫叹贫”表达了作者对困境的乐观与豁达,后面几句更是直抒胸臆,对于眼下不合理的现状,作者表现出的,不是退缩自卑,也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勇于冲撞的勇气,尽管外部的大环境对他的压抑犹如冬雪,但是他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相信这些压力不会永远存在,相信自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走向人生的春天。   鲍照的这些诗歌中,个人的存在意识极为突出,有着一种初生牛犊的闯劲,这种自信和热情是年轻人共有的。之前的年轻的曹植也曾斗志昂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来年轻的李贺也曾呐喊:“男儿何不带越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如此强烈的生存意识是因为,未来对于年轻人来说总是光明的,偶尔出现的黑暗总是可以被克服的。但是,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这些积极入世充满着光明和希望的诗歌相对较少的,当他真的进入了南朝社会这个深不见底的泥淖处处碰壁后,他的生命意识又转向了第二个阶段。   二、主体意识:愤慨不平   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 。当鲍照步入仕途,自我价值和主体能力面对社会的严峻挑战时,他表现出了极大的主体意识。在《拟行路难》十八首的许多作品中,他用外放而激烈的方式抒发情感,显露出极为强烈的愤慨不平。萧子显《南齐书》中对其的评论:“发唱惊挺,操调险急”,是再恰当不过了。   下面主要就《拟行路难》其四进行分析。《拟行路难》其四:“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歌开头,作者用一个水流因地势高低而流向各处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寒门学子的悲哀处境,也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愤怒。在南朝“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的大环境下,作为“孤门贱生”但有真才实学的鲍照,心中的苦痛与无奈达到极点。对这样的不公无法扭转,“行叹复坐愁”也不是办法,只能借酒浇愁,殊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一切的愤慨不能道出,让全诗笼罩在欲诉无人、欲哭无泪的气氛之中。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鲍照的暴风骤雨式抒情形成一种神奇的力量,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