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设计探索.docVIP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设计探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设计探索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设计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案例,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为突破口,试图通过非遗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与现当代设计的融合,探究工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中国论文网 /7/view-7166400.htm   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珐琅的分支缘起于东罗马帝国,在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引入、繁荣、兴盛、衰败和现代复兴几个阶段后,景泰蓝制作技艺被确立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景泰蓝制作技艺在中国的发展和“珐琅”在国外的发展,致力于探索一条景泰蓝制作技艺介入当代设计的传承之路。这不仅是非遗传播发展的要求,也是非遗对当代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源泉的使命所在。不仅对景泰蓝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景泰蓝 珐琅 当代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3-0088-03   一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非遗指由民间创作、民间文化等概念演变发展而来的,其内涵在人们对民间文化的深入理解中不断丰富的文化遗产;广义的非遗指除狭义概念之外,还包括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形态、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在我国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非遗划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技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类。本文中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属于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手工艺类非遗记录和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状态,具有时代发展的烙印。研究手工艺类非遗需要以实地调查为基础,关照历史,放眼未来,探讨出一条适合其独特性质的传承与保护之路。   1.1 景泰蓝制作技艺的起源与发展   景泰蓝制作技艺,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珐琅工艺的一个工艺品种,另三种分别为内填珐琅,微绘珐琅和大明火珐琅。关于景泰蓝有迹可考的起源是明人《新增格古要论》中对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等问题的导入。“大食窑出大食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子之类,但可妇人闺阁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俗呼日鬼国嵌。内府作者,细润可爱。”“大食国”即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佛朗”“佛?H”既东罗马帝国,“佛郎嵌”即东罗马帝国的掐丝珐琅。如今,在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祭坛饰屏,东罗马帝国一些圣十字架、圣遗物箱、圣书外装、王冠、首饰等,都是掐丝珐琅装饰,精致且富有色彩感。   珐琅传入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珐琅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国,将其工匠俘虏押回中国制作珐琅器皿,并将此技艺传入中原。杨伯达先生在《中国美术全集,金银玻璃珐琅器》一书中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掐丝珐琅兽耳三环尊、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的作品”。   明中期景泰前后,中国珐琅工艺最为成熟,釉面多以蓝色为主调,故以“景泰蓝”一词来代替掐丝珐琅,沿用至今。中国掐丝珐琅普及于明中期景泰前后,得益于永乐以来施行的开放政策,以及郑和下西洋带来的大规模中外交流。   清代康熙年间,设立珐琅作(造办处),专为皇家制作珐琅器,属宫廷工艺,但因康熙帝把精力专注在画珐琅上,使得掐丝珐琅逐渐衰落,乾隆皇帝时期重新出现兴盛局面,达到巅峰,景泰蓝制品从仿古铜器和宗教仪典器具转移到日常生活用具。乾隆以后景泰蓝随着国势衰弱而没落。   民国时期,社会环境不稳定,景泰蓝的发展也随之起起伏伏,直到1949年,景泰蓝迎来了从垂死到复活的转折点,由梁思成、费孝通、徐悲鸿等9人组成的关于特种手工艺问题的研究机构,抢救了濒于灭绝的景泰蓝艺术。新中国成立后,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精髓   景泰蓝的精髓在于其带给观赏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其华丽、精致的审美感受又源自景泰蓝制作技艺的独特性,这取决于景泰蓝工艺和材料两个方面。   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来看,景泰蓝制作技艺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除制胎、掐丝、点蓝、磨光、镀金等工序,还与绘画、堑刻、镶嵌等艺术相结合,使其有更多的创意发散空间。掐丝运用的铜丝可粗可细,营造动态的线条感,完成一件景泰蓝作品如同画一幅画,没有特定的主题限制,可以随意发挥,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灵感的来源,这使得景泰蓝的种类、主题不受限制;贵金属与宝石的搭配总是相得益彰,在景泰蓝作品中使用镶嵌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宝石的魅力,不同的宝石有其不同的寓意和审美特征,起到提升和丰富景泰蓝价值的作用。   从景泰蓝的材料选用来看,景泰蓝分为了胎和釉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