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目: 试论《红高粱》的陌生化手法及其效果
(英文):A study on the de-familiarization and effect of the Red Sorghum
院 别: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2年5月
试论《红高粱》的陌生化手法及其效果
摘要
《红高粱》是莫言作品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部,讲述了“我爷爷”余占鳌带领村民在高密东北乡一带抗击日寇、誓死保卫家园的传奇以及“我爷爷”和“我奶奶”戴凤莲的如高粱酒般火烈的爱情故事。作品的叙事风格粗犷凌厉、无拘无束、洒脱豪放,语言富有张力,为读者提供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享受。就这部作品来说,可挖掘的东西非常多,本文决定将视角集中在作品的陌生化手法上,对其进行详细剖析,从主题、人物和语言三个维度来探究《红高粱》的陌生化现象,并进一步探究这样的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为作品带来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红高粱;陌生化;主题;人物;语言
A study on the de-familiarization and effect of the Red Sorghum
ABSTRACT
“The Red Sorghum” is a representative article written by MoYan, which describes “my grandfather” YuZhanao ‘s legend of leading the villagers to fight Japanese and defend our homeland in Gaomi Northeast Country, and it also tells my grandfather and my grandmother DaiLianfeng’s fiery love story like kaoliang. The narrating style of the article is bold and rough, unfettered, free and easy; the dynamic management of language provides readers with unusual reading enjoyment. As for “The Red Sorghum”, there are many things to study, and the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de-familiarization of the article, and it will make a concrete study on the de-familiarization of “The Red Sorghum” from three dimensions: theme, character and language. What’s further, it will study the practical effec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has brought to the article.
Key Words : Red Sorghum ; de-familiarization; theme; character; language
目 录
一、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 1
二、《红高粱》的陌生化手法及效果 2
(一)主题陌生化 2
(二)人物陌生化 3
(三)语言陌生化 5
1、比喻、拟人修辞 5
2、词语超常搭配 6
3、对比手法 7
三、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
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流派产生了,它对西方世界长期流行的社会功能说、文艺模仿说等学说发出了挑战,认为文艺不是对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文艺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即是“文学作品的技巧、程序、形式、词汇、布局、情节分布、变形等形式上的特点和功能等”[1],提出文学有其独立自主性。由此出发,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强调应重点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而不只是研究诸如文学与生活、自然,文学与人心的关系等文学的外部关系。他曾说过:“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方面的情况来作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支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