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攻击”与人格批评(外二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格“攻击”与人格批评(外二篇)

人格“攻击”与人格批评(外二篇)    以往我一直认为,文艺批评不应该涉及人格“攻击”,应该依据文本、作品(包括影视等)来做评判。所谓常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但近来,我产生了新的想法,如果一个文人或艺术家,他的人格操守有瑕疵甚至是有较大问题,是否可以批评呢? 中国论文网 /5/view-7080489.htm    缺少足够事实依据的人格“攻击”不可有,但对无良文人、艺术家的人格批评却也不能缺席。否则,就会把这个“坛”那个“圈”弄得乌烟瘴气。诸如作家方方批评某人跑奖,在某个国家大奖评选启动前夕,非正常地就一部作品连开几个研讨会,这就涉及到了操守问题,这样的批评不正是当下文坛需要的?    人称山西“刀客”的韩石山先生曾与沪上一位老作家发生过一场笔墨之争。战火是韩先生挑起来的,他首先在《山西文学》发文,对老作家出售自己的某些名人笔墨藏品提出质疑。老作家非常恼怒地骂韩先生为“粪帚文人”。我起先认为,老先生的“回骂”虽刻毒,但韩先生的批评是否也失之苛责?人家卖自己的藏品,换些银子来贴补家用,有人愿卖,有人愿买,再正常不过,干卿何事?不过,近日读了韩先生的新书《让我们一起谦卑服善》,我又迸发出另外一点想法。    虽是新书,其实收入其中的都是旧文。对于读者来说,只要未读过,旧文也是新文。书中有四篇文章涉及韩先生与老先生的“笔伐”。有的是我未读过的。从韩文中,我才完整地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文中说老先生“素仰鲁迅,但生不逢时无缘求之,遂致函在台湾执教的鲁迅好友许寿裳先生,恳请他写了两首鲁迅的七律”。某年,“他与吴晗是编者与作者关系……便在荣宝斋买了一匣诗笺存在北京吴晗处,京华人文荟萃,吴晗交际又广,常有名士过访,由他托请大家留墨。”“为了扩大范围,他又请许广平、叶圣陶、俞平伯等襄助。于是社会贤达、专家学者乃至戏曲名伶的手迹都成了他搜罗的对象。”因此,老先生的收藏“宏富得很”。上面这些加引号的文字,非韩先生原文,他引自一部书,我是“二道贩子”。这些文字说明什么呢?说明该老擅长利用自己供职的媒体平台,广泛收集名家手迹。这也无可厚非。聪明人都会干这勾当。曾看到有报道,国外一个有收藏雅好的人,无钱购买藏品,只好到博物馆去盗窃,一时还被传为“佳话”呢,认为这是一个有品位的“贼”,因为他并未将盗来的珍宝拿去换钱。    让韩先生不满的是,老先生居然将类似藏品二十件左右,卖给了一个老板。这又有什么好批评的呢?有的人收藏,目的就是为了待价而沽的。且慢,让韩先生胸闷是,他认为其中有两件东西是不应该卖的:一幅是张充和的书法精品《录陶渊明归去来辞》,一幅是胡适的书法精品《贯酸斋的清江引》。倒也不是这两幅笔墨特别珍贵,而是来之不易,其中寄托着友人的深厚情意。事情大致过程是:1949年元旦前后,老先生因仰慕张充和的书名,托靳以先生求书法于张。张新婚赴美,来不及写,但一直保存着靳以托写的纸条。改革开放后,大陆有人赴美讲学,看望张充和,张提到了托写的纸条,选了自己的书法精品《录陶渊明归去来辞》,连同托写的纸条让人带给了老先生。几年后,张充和回国探亲,在上海见到老先生,共叙友情。老先生说他喜爱胡适的书法,原有一幅,在“文革”中怕惹事焚毁了。听者有心,张回到美国将自己珍存的胡适的书法《贯酸斋的清江引》寄给了老先生。这样的东西该不该卖呢?愚以为,如果因生活所迫,卖了就卖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令人咋舌了。香港董桥先生在拍卖会上,见到张充和的字,将之拍下,又转赠给老先生,老先生居然也喜不自胜地收下。    韩先生的批评涉及人格境界,是否属于“苛评”呢?韩先生有无必要用“伟人”的品质,来要求一介普通文人呢?在下不打算对此是非老账翻出来妄加评判。但我对很多媒体,把老先生吹得与“神”一般白璧无瑕,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无论是“苛责”,或是吹捧,其实都扭曲了该老本来的形象。就一普通文人嘛,读了一些书,写过几篇不错的文章,有必要抬到让人高山仰止的云雾中去么?   诗人们,别再“闹腾”了    作家方方在数年前发起并推动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那就是“让诗歌艺术进入城市空间”。这么说,可能有点空洞;具体点,就是抓住武汉地铁刚刚启用的契机,征用地铁的广告牌,在原本发布广告的平台上,发布诗歌作品。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让市民时时感受文学的存在,让文学融入市民生活。这项让温暖的诗意穿越城市的举措,为武汉赢得了诗意城市的美誉。    笔者有幸被邀参加湖北作协等单位举办的第三届“公共空间诗歌朗诵会”。朗诵会就在地铁的一个文化角举行。活动本身很好,现场有许多市民参与。朗诵会上朗诵的都是新年度发布在地铁广告牌上的诗歌作品,都是新诗。有外省市诗人作品,也有部分本省诗人的作品。但据我现场观察,朗诵的效果并不好。问题出在哪里?愚以为那些诗,绝大多数不适合拿来朗诵,也不适合拿来发布到地铁广告牌上去,理

文档评论(0)

langhua20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