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传承与保护
〔摘要〕傈僳族舞蹈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其保护与开发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要在民间“活”的生活之中进行活态保护,将其转化为当下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论文网 /7/view-7185828.htm
〔关键词〕傈僳族保护与旅游开发问题建议
一、认识傈僳族舞蹈,保护傈僳族舞蹈的意义
(一)傈僳族舞蹈“阿尺木刮”的起源和特点
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发源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阿尺木刮”又称“阿尺木刮哇其”,是傈僳语,“阿尺”即“山羊”,“木刮”是歌或调子的意思,“哇其”为跳舞。“阿尺木刮哇其”即为“模仿山羊声音和动作的歌舞”,属于集体自娱性舞蹈。“阿尺木刮”歌舞热烈奔放、粗犷有力,生动地反映了傈僳族游牧、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的历史演变过程,更直观地体现了傈僳族与山羊所结下的不解之缘。“阿尺木刮”是傈僳族历史的缩影,是傈僳族文化和民族血脉的传承。维西县傈僳族传统歌舞“阿尺木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居云南省西北隅,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心地带。维西是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是通往印度、缅甸、康藏的驿运孔道之一,是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重要物资集散地之一,是神奇美丽的香格里拉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山区地貌的影响,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十分多样,自然景观也十分壮美,境内群峰竦峙,江河奔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素有“滇西北生物基因库”之称,此外还有“兰花之乡”、“滇金丝猴大乐园”、“药材之乡”、“天然杜鹃花园”等之美誉。
傈僳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长期的历史创造了傈僳族把物候、节庆、生产结合起来的自然历法;维西县叶枝镇农民哇忍波创制的傈僳族音节文字;傈僳族英雄恒乍绷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傈僳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如今的维西县拥有着诸多文明财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区、民族民间传统习俗、民族民间传统口述文学、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保和镇大祠戏、民族民间传统的音乐和舞蹈等等,而“阿尺木刮”正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
“阿尺木刮”有着大多数传统民族艺术的共性:
(1)传承性,“阿尺木刮”的传承是原始的代代相传、口口相传;
(2)存储上的易逝性,没有完善的档案和目录,加上传承方式的原始,在发展过程中,容易破坏和遗失;
(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阿尺木刮”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她的存在依赖于傈僳族的民族生活,并不因其他因素而消逝。
(4)地域性(指有地域上的限制性),“阿尺木刮”的根在维西,唯有扎根于此,才能保持其生机与活力。
除上述主要特征之外,“阿尺木刮”还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多元性等特征,唯有全面把握“阿尺木刮”的特征,深入地理解“阿尺木刮”的民族内涵,才能有效地促进“阿尺木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二)保护“阿尺木刮”的意义和必要性
(1)傈僳族民族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全世界各民族璀璨多样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她是地球母亲孕育的众多儿女中的一个。而“阿尺木刮”则是这位儿女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2)“阿尺木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阿尺木刮”是傈僳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是傈僳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傈僳族是中华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阿尺木刮”记录着傈僳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傈僳族的精神。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保护“阿尺木刮”,就是保护傈僳族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阿尺木刮”是消失后就不可再生,保护“阿尺木刮”是重要而又急迫的。数千年的繁衍生息,同时得益于维西独特的地理地貌,代代傈僳族人口口相传,“阿尺木刮”得以传承至今。而最近的100多年,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上国内的动荡,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严重。许多中华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居然是外国的博物馆。而我们绝不应该让中华大地上硕果仅存的文化遗产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中。
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与方式
(一)指导原则: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
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众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保护的指导原则。
(1)全面性,即在保护过程中,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保证其完整性和全面性。
(2)代表性,即在保护过程中,在保证全面性的同时要抓住其特点。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化现象平均使用力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