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匈奴的军事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匈奴的军事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摘 要]匈奴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存在着以“攻战为事”的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而这样一种文化也影响了匈奴的社会伦理,政治、法律乃至于教育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匈奴的战争惯用“诱兵”之策,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过多次战争的胜利,由于其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匈奴也对战争本身有着与其相关的特殊信仰,他们往往认为战争的成败与天神有关。
中国论文网 /4/view-7128867.htm
[关键词]匈奴;战争;游牧;特点
匈奴是活跃蒙古高原上第一支最为强大的游牧民族,他的发展、壮大乃至消亡,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则往往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它们的铁骑――战争的方式完成的,因此匈奴形成的其富有特色的战争文化和形式也影响这后来兴起的游牧民族。
一、匈奴明以攻战为事
“匈奴明以攻战为事”出自于《史记
从社会伦理关系上来讲,历史记载匈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匈奴明以战功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可见匈奴是通过人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来分配物品,并同样由此来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中原的农耕民族正好与之相反,“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是儒家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也反映了中原农耕民族以老幼辈分来区别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产品分配,当然是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
在匈奴的政治同样也带有浓重的军事色彩。史料记载匈奴的官制为“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他们不仅使匈奴国家的大臣,同时也是匈奴单于之下的大大小小的军事统帅,匈奴的官制以“军事第一”的观念而设置。武沐先生在研究匈奴的法律时,就认为匈奴有“作战不力”这一项罪名,例证则是史料中记载了“单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以及“乌桓击匈奴东边姑夕王,颇得人民,单于怒”。
匈奴的教育和社会风气同样也是如此,“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肉食”以及“士尽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其天性也”。
总之,匈奴“明以攻战为事”的战争第一文化,对匈奴社会的各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匈奴的战争本身也有着很多特点。
二、匈奴的战争特点
匈奴的战争“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因此往往以“诱敌深入”为主要的战法,所以《史记》中记载匈奴人“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以冒敌。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匈奴使用这一战术,最成功的经典案例则是汉朝初年的“白登之围”。汉高祖七年冬天(公元前200年),由于韩王信投降匈奴,汉高祖刘邦率军亲征,此时匈奴方面则是“冒顿佯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这次战役之后,汉朝在很长一段时间能够只能避免与匈奴交锋,而采用了和亲的方式。
由于匈奴惯用“诱敌深入”的办法,因此汉军熟悉匈奴战术的将领也常常对其进行“反利用”,同时匈奴也通过其自身经验,能够对敌方的“诱兵之计”进行识破。前者比如李广曾在与匈奴交战时,寡不敌众,便将自己的军队佯装为诱敌之军,从而使匈奴不敢攻击。后者,则是著名的汉武帝时期的马邑之谋,“汉伏兵三十万马邑旁……单于既入汉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见畜布野而无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后来匈奴得到守亭的尉史,从其口中证实了汉朝的伏兵计划,因此单于说:“吾固疑之”,可见通过埋伏伏兵,诱敌伏击的办法对付常以诱敌为策的匈奴是不容易成功的。
另外匈奴在战争中还颇有“天命”的色彩。《史记》中记载匈奴“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而日月本身就为匈奴所崇拜,《史记》记载“而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另外1956年苏联考古队在蒙古国发掘匈奴墓葬,见死者头部附近的椁壁上钉有装饰日月的金片,也能够证明匈奴人对日月的崇拜。匈奴人将崇拜的日月与战争联系起来,首先可见匈奴对战争的重视,同时也说明匈奴战争的一种宗教式的特色。
此外,匈奴在一些具体的战役中,也能看出他们的这一特点,也就是战争的成与败很大程度上是“天”或者“神”在主宰。在“马邑之谋”这场战役中,军臣单于因的尉史而证实了汉朝的伏兵计划,他说:“吾得尉史,天也,天使若言。”不仅如此,还把这名尉史封为“天史”,他们认为帮助其获胜的是“天”。匈奴在攻打乌孙时,没有胜利,则“以为神而远之,因羁属之,不大攻”。此时则以为是神在护佑乌孙,而使其难以战胜。在东汉时期,耿恭与匈奴在西域作战,他先用毒药涂抹在箭头上,然后向匈奴传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