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中国迎宾礼仪60年之变迁
新中国迎宾礼仪60年之变迁
中国论文网 /5/view-7076015.htm
迎宾礼仪是展示我国形象的第一窗口,回首迎宾往事,是我国礼宾工作的重要内容。1965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来到外交部礼宾司,几十年间国宾接待、迎来送往是经常性的工作。回首迎宾往事,迎宾礼仪从大操大办到今日科学规划,从容自如,尽现大国风度,折射出一个新兴大国从诞生到前进,再到崛起的坚实步伐。
我国迎宾礼仪大体上分为4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当时的历史特点。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大规模、高规格
“大规模”指迎接国宾时动员大规模群众夹道欢迎,组织数万人民群众参加欢迎大会;“高规格”则是说我国出面欢迎的领导人级别高、人数多。“大操大办”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新中国创建之初,美苏两大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遏制,中国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立场。这一时期,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不多,只有社会主义国家、一些亚非国家以及少数西方国家。中国对外交往范围有限,经验不足,在接待贵宾时,不惜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认为高规格、大规模是对国际友人真诚友好的表现。
1952年,新中国成立3周年前夕,蒙古最高领导人决定访华,这是中国第一次接待国宾。9月28日,蒙古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党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泽登巴尔到达北京南苑机场。泽登巴尔的随行人员共4人,即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恩――教育部长巴
蒙方全团共7人,中方到机场迎接的部长级以上官员却有18人。他们是政务院副总理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陈叔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财政部部长薄一波、副主任兼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彭真,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邮电部部长朱学范,交通部部长章伯钧,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
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抵达北京时,从机场到迎宾馆有50余万人民群众欢迎,万人空巷。
大规模、高规格接待国宾,在印尼总统苏加诺来访时达到高潮。1956年国庆前夕,中方派专机把苏加诺从蒙古乌兰巴托接来,中国外交部副外长和礼宾司长出国前往迎接。抵达北京西郊机场时,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和其他领导人以及有关部门负责人120多人前往机场迎接,机场组织群众1万多人欢迎。毛主席陪同苏加诺总统乘敞篷汽车,从机场到中南海新华门(下榻勤政殿),长达20公里的道路两旁,有数十万群众夹道欢迎。陈毅副总理等陪同苏加诺总统访问了沈阳、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均组织群众夹道欢迎,上海夹道欢迎的群众多达50万人。
1957年4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访,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到机场迎接。毛泽东陪同伏罗希洛夫自南苑机场乘坐敞篷汽车到中南海(下榻勤政殿),从南苑机场到中南海新华门受到数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接待部门准备了中、苏国旗7.5万面,鲜花2万束,分发给群众欢迎队伍。访问上海时,除了22万人夹道欢迎,还在文化广场组织了20万人欢迎大会。
1959年,也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访,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4位领导人陪同赫鲁晓夫检阅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这在国际外交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国家领导人来访,是对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中国大规模的群众迎接场面,高规格高礼遇以及细致周到的接待,给贵宾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中国争取朋友、扩大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革”时期:干扰与改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迎送国宾礼仪,投入了过量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这种大操大办的做法,造成了浪费,滋生了形式主义和繁文缛节,因而引起中央注意。遵照毛泽东指示,在周恩来指导下,自“文化大革命”前的1964年起,外交部对迎宾礼仪进行了一些改进,如不再为国宾来访安排群众欢迎大会;群众夹道欢迎规模适当压缩;取消机场讲话,为节约领导人和国宾时间,仪仗队停止进行分列式表演(1983年8月恢复);外宾参观时不再组织群众迎送等。不过,这种礼宾改进势头,很快被“文化大革命”打乱,一些正常的迎宾规矩,在“破四旧”的口号下,被当成“资产阶级腐朽货色”予以取消,例如国际上普遍接受的鸣放礼炮欢迎礼仪,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初即被迫停止(中国1961年起开始为来访国宾鸣放礼炮,至1966年废除,又于1983年3月恢复)。同时,又号召“立四新”,到处悬挂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