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最蓝的眼睛》中的母亲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母亲形象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母亲形象   摘 要:母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作为一条连接整个家庭的纽带,她的言传身教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因而,在多数文学作品中,母亲都是作家笔下重要的言说对象。通过分析《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中母亲形象,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特殊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的母亲形象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母亲形象可能不再神圣伟大,母性恶也会有所展露,从而揭示出母亲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会对后代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尼 莫里森(Toni Morrison)笔下的母亲形象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中国论文网 /5/view-7246477.htm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托尼 莫里森;母亲形象;美国非裔文学;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刘诗源(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文学硕士,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   非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作为美国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一直遭受着来自美国白人种族的歧视、排挤和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美国非裔与美国主流社会的矛盾。在黑人文化和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互相作用下,美国非裔希望掌握自我话语权,得到身份认同。托尼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该书讲述的是一群美国黑人在黑白双重文化的冲突中,受到白人美学文化的误导,接受了白人的意识形态,丧失了黑人种族的文化烙印,扭曲的价值观最终致使主人公佩科拉自我毁灭。《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非裔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著作,文本没有聚焦于黑人种族与白人种族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直接冲突,而是采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角度――黑人种族团体内部的问题,即通过着重描写黑人女性、黑人小女孩等人物的生活状态,来表达黑人种族的自我否定、逐渐异化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最蓝的眼睛》使用了最为贴近黑人种族的黑人英语进行写作,独特的词句里饱含着莫里森的真情实感,她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唤醒黑人种族的自尊、自豪与自强。   美国黑人渴望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公平对待,他们经过长期的斗争,赢得了一定的权利,但他们还是接受了白人的审美标准,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矮化,虽然肤色和样貌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但他们仍然欣赏羡慕并渴望成为白人的样貌,而且难以克制心中的自我贬低,据社会学家考查,“一些肤色浅的黑人还是感到优越,还喜欢与那些外貌相近的人交往;同时那些肤色深黑者有着某种群体强加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2]这种情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黑人种族建立起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在美国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黑人母亲的社会地位其实是极其低微的,黑人母亲不仅要遭受来自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还可能备受丈夫带来的家庭暴力,因为对妻子施暴是黑人男性发泄自己心中因遭受歧视而愤懑不已的方式之一。精神上的痛苦和空虚等原因致使一部分黑人母亲厌恶自己的家庭,她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将自己内心的郁闷发泄到儿女的身上,从心底里到言行上都十分冷漠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文中的波琳Pauline Breedlove)是小女孩佩科拉(Pecola)的母亲,她就是一个典型的扭曲了自身价值观的黑人母亲形象。在观看白人电影后,她否定了自己的黑人身份,盲目地接受白人种族、中产阶级的美学标准,认定“白即是美”。但黑人种族无法改变自己的样貌,所以她永远无法达到白人种族的美学标准,因而这种标准只能令波琳确信自己是丑陋的,这也直接导致她厌恶自己女儿的相貌,在女儿出生时说出了“上帝呀,她真丑”的言辞。波琳十分向往白人的“洁净”,对她来说,她生活的全部意义都来源于在雇主家的家务工作,这份工作令她感到心情舒畅,她甚至将自己视为雇主家庭的一员,她为她身在白人雇主家庭而感到非常骄傲。她对雇主家庭的尽职尽责与对自己的黑人家庭的轻视蔑视形成鲜明对比,她只尽心尽力地打扫雇主的屋子,而对自己的家庭不管不顾、毫不用心,她将自己视为婚姻的殉葬者,内心厌恶自己的黑人家庭,可她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只能将自己遭受歧视的耻辱感粗暴地发泄到女儿佩科拉的身上,她的这些行为是佩科拉心理变异、神志不清的导火索,最终酿成了这位花季少女过早离世的悲剧。   可怜的佩科拉从小到大一直都严重缺乏母爱,无论何时何地,她都被母亲波莉严厉要求,不仅绝对不能称呼她为“妈妈”,而且还必须时刻尊称她为“布里德洛夫人(Mrs. Breedlove)”。(以下小说的引文都来自陈苏东和胡允桓的译文)[3]在白人雇主家的厨房里,佩科拉不小心打翻了乘着浆果馅饼的盘子,紫黑色的热糖浆一下子洒到她的大腿上,剧烈的灼烧感令她痛得又叫又跳,作为母亲,波琳看到这一幕时,竟然毫不担心女儿的烫伤情况,反而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